“怎么突然關燈了?”“啊,是停電了嗎?”7月7日晚上剛過8點,位于寶山區顧村鎮的一處濱水社區公園內準時熄燈,正在鍛煉、散步的居民齊刷刷地“啊”了一聲,隨即發出一陣陣困惑。
來自公園周邊小區的不少居民向“解放日報·夏令行動”記者反映,此處公園已正式開放數月,但夜間照明的范圍和時間均十分有限,給居民帶來不便。此外,該公園的公共廁所、監控設備似乎都沒有投入運作,部分公共設施已有損壞。“雖然剛開放不久,但看著不像一個新公園,相應管理沒有跟上。”
整個公園僅局部亮燈半小時
居民所說的該處濱水社區公園沒有具體命名,是潘涇路和潘涇河形成一條南北帶狀空間,又因為水路陸路隔斷,分成了三塊。記者走訪后看到,最南面的一塊綠地尚未開放,其余兩塊區域出入口設立“上海綠道”標志,均向居民24小時開放,面積不小。
濱水社區公園沒有具體命名,是潘涇路和潘涇河形成一條南北帶狀空間,又因為水路陸路隔斷,分成了三塊。
周邊社區成熟,聚集了不少新老商品房、動遷房及辦公園區。記者在傍晚6時左右抵達時,天色未暗。帶娃攜寵前來的男女老少相當多。乍看之下,公園配備齊全。數量不少的LED路燈和監控、休息座椅,分隔的跑步道,綠化層次也很豐富。但進一步觀察可看到一些“異樣”:廢棄的“大華四季錦繡”保安崗亭、大門緊鎖的公共廁所、朝著地面下方的攝像頭……
晚間7時左右,天色已略微昏暗。馬路邊的照明燈、與公園打通的“樂動力·顧村體育館”早已亮起景觀路燈。但公園內仍沒有亮燈跡象。來自大華錦繡四季小區的張大伯直言讓記者幫幫忙,“晚上不亮燈總歸不安全的,鍛煉起來撒不開手。小朋友也很多,我看見騎著共享單車和電瓶車的進來,出了事算誰的?”他記得,公園剛開放的幾天似乎亮過,臨水幾處長凳的燈帶也亮過,推測可能在測試。
傍晚時分,天色漸暗,濱水社區公園沒有亮燈。
王阿姨推著坐著輪椅的長輩前來散步:“確實不怎么開燈,我們一般就多留意路人打開手機發出的那點光。”居住羅青灣小區的葛女士帶著孩子在一處休憩區玩耍,她記得:“以前基本不亮,這一陣好像亮過一會兒,但時間不長。我們也不會待太晚。”比起亮燈問題,更讓她急迫的是公共廁所,“現在小朋友上廁所不方便。”帶著寵物的幾位居民紛紛打開了掛在寵物身上的霓虹提醒燈,騎行的小朋友也打開了照明燈。更多人是打開手機的手電筒功能照路。
沒有照明的情況下,居民在公園內活動。
晚間7時30分左右,沿潘涇河的一排路燈突然亮起,覆蓋長度約100多米,路燈側面和燈珠都能發亮,瞬間令步道清晰可辨。但公園的大部分區域仍處在黑燈瞎火中,不少帶有臺階、下沉的地方照明不足。沙浦河以南的綠地始終“黑黢黢”,不少石凳區域雜草叢生,原本的燈帶也被拆除。帶著孩子的家長更傾向于選擇在路燈一側活動,或抓點昆蟲,或攀爬設施。
同一路段,路燈開啟前后對比。
到了8時02分,亮燈半小時后,這排路燈又隨即熄滅。鍛煉正盡興的居民都發出了驚訝聲。“這科學嗎?其他綠地沒那么早關燈的。”來自1公里外的居民張先生十分不解,他第一次前來,看到亮著燈順道過來帶著孩子跳繩。部分居民悻悻而歸,提早結束了鍛煉安排。黑暗下,仍有不少居民流連其中,開始互相提醒,“你的小狗又小顏色又深,不容易看見。”“太黑了不安全,早點回去。”
公園內另一塊綠地整個晚上都沒有照明。
竣工3年,公園仍未完成移交
記者走訪時看到一處竣工銘牌顯示,該處濱水社區公園是顧村老集鎮“城中村”改造項目,已開放綠地的竣工時間為2022年6月30日,建設單位為上海顧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也是周邊近年新建小區的開發商。查閱公開信息發現,該綠化項目是顧村鎮2021年度重點民生項目之一,由三塊公共綠地統一規劃為一處濱水社區公園,總占地面積為59224平方米,并配建公共廁所、環衛道班房等公共服務設施。可見,該處公園受顧村鎮委托,由開發商代建。
既然公園的大部分在2022年就竣工,為何近期才開放使用?有年長的居民告訴記者,建成后未開放前,公園用圍欄和鐵絲網進行了封鎖。由于居民使用需求迫切,出現了挖出開口、卸掉鋼管鉆入的情況。或許是迫于壓力,今年4月,公園先行拆除了臨時圍擋,于5月1日左右開放,暫時交由顧村鎮政府托管日常管養工作。同時,加緊推進管理移交。但直到6月,寶山區政府答復居民稱,公園內部路燈設備尚未移交,仍屬開發商所有,處于檢修階段,故暫時無法打開,建議市民夜間路過時注意安全。
濱水社區公園內,部分設施損壞、公廁和監控均未啟用。
有居民注意到,公園交由顧村鎮政府托管后,確有清潔工有清理垃圾、除草,但除此之外未見有管理人員。“休憩區破損的地板一直無人維護,已經出現幾個坑了。”對此,有居民認為,公園如果不具備開放條件,不如不開放。一旦開放了,就要管好。
業內人士表示,開發商代建公園的項目并不少見,是開發商拿地時被要求的,也可作為自身的賣點。然而,代建不同于代管,開發商賣完樓后,可能在移交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移交周期拖長,比如有的因開發商沒有完善相關報批報建手續與工程驗收工作,無法提供竣工驗收圖紙等材料,有的現場存在安全隱患未整改,不具備移交條件。從而導致這類小區紅線外的代建公園淪為“棄子”、管理欠缺的情況。“要想移交給綠化部門,首先是要建設完成并且規劃驗收合格,還要看代建代管方的積極配合。”
當前,上海越來越多公園實施24小時開放。在2023年發布的《上海市城市公園實行24小時開放管理指引(試行)》中,實行 24小時開放的公園,所屬區綠化主管部門需制定具體開放方案,明確屬地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 24小時開放公園管理制度,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嚴格落實各項保障措施。鼓勵結合公園整體改造、局部提升等途徑完善公園安防設施,確保照明系統、廣播系統、監控系統、應急呼叫系統等正常使用,重要區域監控系統覆蓋到位,保證夜間清晰可識別。
晚間7時30分左右,沿河一排路燈開啟,但大部分空間仍沒有照明,包括一些臺階處。
然而,對于開發商代建、尚未正式移交給區綠化部門的開放型社區公園而言,究竟以什么樣的管理標準進行運營成了未知數。對于周邊居民而言,開發商代建的社區公園公共屬性強,能顯著提升居住幸福指數。如何把這些建好的同時維護好,是對相關部門做好精細化管理的一大考驗。
原標題:《夏令行動 |亮半小時就熄燈?寶山一公園開放后居民摸黑遛彎,到底什么原因?》
欄目主編:毛錦偉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車佳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