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劉禹
暑期來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口腔科正畸門診迎來就診高峰,不少家長帶孩子咨詢齙牙、小下巴、地包天等顏面發育問題。該院口腔科主任、口腔正畸專家彭友儉教授提醒,暑期是打破兒童口腔不良習慣鏈條、干預牙頜面畸形的“關鍵窗口期”。
在口腔科診室,8歲女孩雯雯(化名)的母親焦急地向彭友儉教授求助:“孩子睡覺總張著嘴,大門牙越來越外凸,有時還打呼嚕。”檢查顯示,雯雯呈現出典型的下頜后縮面容,齙牙、上唇外翻、小下巴,這正是長期口呼吸所致。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下唇內側布滿深凹齒痕,唇部皮膚粗糙泛紅;手指甲短禿參差,甲床損傷明顯。經詢問,雯雯承認有咬唇和咬指甲的習慣。
彭友儉教授說:“孩子同時存在口呼吸、咬唇、咬指甲三個不良習慣,雖不常見,但危害嚴重,極易形成惡性循環。”兒童因鼻炎或腺樣體肥大導致口呼吸,持續的氣流沖擊會引發上頜前突和下頜后縮。為適應錯位的牙齒,孩子會不自覺地吮咬下唇,進一步加重畸形;同時,咬指甲等行為往往反映出緊張情緒,也是問題的表現。
口腔畸形不僅影響面容美觀,長期呼吸道不暢所致的慢性缺氧,還可能損害兒童大腦發育,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下降,若不盡早干預,可能影響孩子智力發育。唇部齒痕與受損的甲床,都是家長應早期發現的警示信號。
針對雯雯的復雜病情,醫院MDT診療團隊制定了“雙線并進”的治療方案:由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通過微創手術解決鼻炎及腺樣體肥大問題,消除口呼吸根源;口腔科同步定制功能矯治器前導下頜、內收上頜、破除不良習慣,改善已有的上頜前突、下頜后縮畸形,并指導雯雯進行吹氣球等唇肌訓練。
彭友儉教授介紹,兒童頜骨在發育早期可塑性極強,7至9歲是矯正的黃金年齡,此階段干預事半功倍。他強調,口呼吸及相關不良習慣(如偏側咀嚼、咬唇、咬指、吐舌等)是大部分牙頜面畸形的主因,危害遠超家長想象。
家長可在家進行簡單自查:在孩子熟睡時,將撕成細條的紙巾懸于口前,若紙條飄動則提示口呼吸;觀察孩子進食發現偏側咀嚼引發的大小臉;發現下唇深凹齒痕、指甲短禿伴甲床損傷多為咬唇或咬指所致;吮吸拇指可能導致前牙無法咬合,指關節齒痕是其征兆;吐舌習慣則常伴隨吐詞不清或下牙牙縫。
“早期識別并干預口腔不良習慣,可有效避免約70%的牙頜面畸形發生。”彭友儉教授呼吁,暑期孩子在家時間長,也更有利于適應矯治器,同時便于靈活安排復診時間。家長應充分抓住暑期這一寶貴時間窗口,如發現孩子存在上述警示信號,務必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尋求專業口腔正畸醫生的幫助,為孩子的顏值與健康發育保駕護航。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