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似優惠的免費艾灸體驗,竟讓喬女士付出慘痛代價。在旅順口區云艾養生堂體驗艾灸時,她的右腳踝被燙傷,醫生診斷為深二度燙傷并感染,住院治療19天,至今仍沒有徹底康復。盡管店家支付了大部分醫療費,但面對后續賠償訴求,負責人表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律師指出,經營者免費服務同樣需保障安全,喬女士有權索賠醫療費、誤工費等損失。
女子免費體驗艾灸被燙傷
喬女士是一名專職陪護人員,她的女兒在旅順口區云艾養生堂當學徒。店里有免費體驗活動,喬女士女兒便通知了她。6月10日,喬女士到店里進行體驗。
當天體驗過程中,當艾灸棒的熱力透過皮膚時,喬女士感到一陣劇烈刺痛,隨后右腳踝開始泛紅,并逐漸鼓起水泡。“我當時就覺得不對勁,趕緊聯系了店員。”喬女士回憶道,“但他們卻說這是正常現象,讓我不用擔心。”“燙出了一個很大的水泡。”喬女士說,當時工作人員并未太當回事,直接用剪刀將水泡剪破,“我也不知道對方有沒有給剪刀消毒。”隨后,工作人員在喬女士患處涂抹了店里的“特效藥”,稱“很快就能好”。然而,喬女士的患處不但沒有好轉,情況反而愈發嚴重:“腫得厲害,皮膚開始潰爛,患處不斷滲出膿液,疼痛難忍,連路都走不了。”
右外踝深二度燙傷并感染
喬女士再次來到艾灸店,工作人員又為她進行了處理,但癥狀仍未好轉,“整個腳面都腫了起來。”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后,6月15日,喬女士在艾灸店工作人員陪同下前往醫院就診。經診斷,喬女士的傷情為“右外踝深二度燙傷”和“右外踝軟組織感染”,醫生建議住院治療。
住院期間,艾灸店承擔了絕大部分治療費用。“一共住了19天院,艾灸店交了7000元醫療費,出院時我自己墊付了幾百元。”目前,喬女士的傷處仍未完全康復,一直在家休養。“我已經快一個月沒工作了,耽誤了很多事,還平白無故遭這么大的罪。艾灸店是不是應該承擔相應責任?”喬女士認為,由于艾灸店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導致其受傷并感染,除醫療費用外,還應賠償誤工費。
艾灸店拒絕接受采訪
7月8日下午,記者就喬女士在體驗免費項目過程中被燙傷一事,致電云艾養生堂進行采訪。相關負責人拒絕接受采訪,并表示:“她(喬女士)想怎么解決,可以通過法律途徑。” 律師詳解
經營者應承擔主要賠償責任
北京市盈科(大連)律師事務所的王金海律師表示,喬女士與艾灸店之間首先構成了服務合同法律關系,這種關系的確立不以是否支付對價為前提。王金海律師強調,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最新規定,經營者以獎勵、贈送、試用等形式向消費者免費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同樣應當保證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這起事件中,艾灸店工作人員操作不當導致喬女士遭受深二度燙傷,明顯存在主觀過錯,這種過錯表現為未能達到專業服務提供者應有的注意標準。
從損害結果來看,喬女士被診斷為深二度燙傷并發生感染,造成了實質性人身損害。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
王金海律師表示,艾灸店因操作不當導致喬女士深二度燙傷,應當承擔主要賠償責任。建議喬女士盡快收集固定證據,先嘗試通過協商或調解途徑解決,如無法達成一致,可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在索賠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后續治療費用的主張,包括必要的疤痕修復費用,這些在類似案例中均已得到司法支持。同時,作為服務行業經營者,艾灸店也應從此事件中吸取教訓。 業內建議
①艾灸行業亂象亟待規范
這起看似普通的艾灸燙傷事件,折射出艾灸行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亂象。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需求的不斷增長,艾灸作為傳統中醫療法重新煥發生機,各類艾灸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然而在市場快速擴張的同時,行業亂象也日益凸顯。從業人員資質參差不齊、操作不規范、安全意識淡薄等問題屢見不鮮,給消費者帶來了嚴重安全隱患。業內人士指出,艾灸作為中醫傳統技藝存在一定風險,必須嚴格按照規范操作,避免發生燒傷、燙傷等意外傷害。
喬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在網絡上搜索“艾灸燙傷”,類似案例比比皆是。這些案例為消費者敲響了警鐘:在追求健康養生的同時,更應注重安全,務必選擇正規機構和專業從業人員,避免因不當操作造成傷害。業內人士強調,規范艾灸行業發展、保障消費者權益已成為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課題。加強行業監管、完善法律法規、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已刻不容緩。
②艾灸養生“避坑”謹記四招
同時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需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選擇正規商家:優先選擇證照齊全、口碑良好、規模較大、資質完備的專業養生保健館或正規醫院,確保獲得優質、專業的服務。
關注身體反應:艾灸過程中如出現點狀輕度灼傷(僅輕微發紅),一般無需特殊處理;若發生大面積燙傷或嚴重真皮燙傷,應立即就醫。
理性消費:根據自身需求,咨詢專業人員,選擇最適合的養生方式,避免盲目跟風。
依法維權:保留消費憑證,遇糾紛及時撥打12345或12315投訴,維護合法權益。
當前,隨著養生意識增強,艾灸等護理服務需求持續增長。但市場上服務機構良莠不齊,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相關糾紛日益增多。消費者需提高甄別能力,不輕信商家夸大宣傳,在選擇理療服務前務必核查機構資質,確保自身權益不受損害。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佟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