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通訊員:鄒亞琴 尚小斌)湖北江陵的陳先生雙下肢劇痛麻木,病因竟出自頸脊髓深部的一處直徑約7厘米的巨大神經鞘瘤。得益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與江陵縣人民醫院構建醫聯體后、“省-市”專科聯盟“雙向轉診”高效發力,他被迅速上轉到武漢接受高難度手術。7月7日,接受了神經鞘瘤切除手術的陳先生又從武漢下轉回江陵,繼續完成后續的康復治療。
陳先生今年62歲,近半年來總是感覺雙腿疼痛、發麻。6月下旬,聽聞省人民醫院骨科專家在“家門口”坐診,他慕名到江陵醫院就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派駐江陵的脊柱外科專家鄧明副主任醫師接診后,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敏銳察覺其病因很可能出自頸脊髓深部。
考慮到陳先生病情復雜且兇險,當地無法完成此類高難度治療,鄧明立即啟動高效醫聯體轉診程序:“一站式”辦理好轉診手續后,陳先生及家人當天下午趕到武漢,通過省人民醫院“江陵—武漢”醫聯體綠色通道,僅用半小時就辦理好住院手續。
該院脊柱Ⅱ科副主任周炎教授團隊立即對陳先生進行詳細檢查。影像檢查結果顯示:在患者頸六椎體至胸二椎體水平處,一個直徑約7厘米的巨大神經鞘瘤橫跨椎管內外兩個高風險區域,緊緊包裹并侵蝕椎動脈、脊髓神經及關鍵椎體結構。
要切除該腫瘤,手術面臨致命風險:頸椎操作空間極度狹窄,且密布毫米級的神經網,術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癱瘓甚至生命危險;此外,腫瘤血供豐富,術中存在大出血的風險。
為確保手術安全進行,該院迅速啟動MDT機制,脊柱Ⅱ科、神經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麻醉科等專家反復討論推演,并采用前沿數字骨科技術,根據患者影像數據,精準打印出病變頸椎的3D模型。借助模型,腫瘤的復雜立體形態及其與周圍重要結構的毗鄰關系躍然眼前,成為供整個團隊“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戰沙盤。
7月2日,一場多學科精密協作的“拆彈攻堅戰”打響。在經驗豐富的麻醉科、手術室團隊的保駕護航下,脊柱Ⅱ科周炎教授團隊與神經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密切配合,先行頸椎后路椎管內腫瘤切除減壓固定,再巧妙采用頸椎前方橫切口入路,逐層顯露,精準定位至腫瘤位置——它正膨脹性地生長于頸七椎體神經根處,位置深達大血管后方、胸膜頂上方。
術中,專家們沉著應對,仔細分離腫瘤與關鍵結構,果斷切除瘤化神經根。憑借毫米級的精準解剖,歷經2小時,這顆威脅生命的腫瘤終于被完整切除。
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加持下,術后當天,陳先生的頑固性下肢疼痛顯著緩解。術后第二天,他已能自主下床活動。7月7日,陳先生帶著醫護團隊為其制定的個性化康復治療方案,下轉回江陵縣人民醫院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該院脊柱Ⅱ科主任李亞明教授提醒,神經鞘瘤雖多為良性,但若生長于頸胸段,可能壓迫脊髓神經。一旦出現持續性頸肩痛伴上肢放射痛、雙手麻木、持物不穩、胸腹部束帶感、步態蹣跚、肌力下降等癥狀,需及時就診。
據悉,自2020年11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與江陵縣人民醫院構建醫聯體后,即建立起18個國家級的“省-市”專科聯盟。近5年來,省人民醫院相關學科在專業人才培養、醫療技術支持、臨床科研創新等方面給予江陵醫院全方位的健康幫扶,雙方學科也建立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綠色通道,實現快速高效的分級診療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