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正以其全方位的觸角,從校園延伸至鄉村,從普法深入到幫教。近年來,廣南縣人民檢察院通過打造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立足本土深化“法治進校園”活動、精心培育“桃源未檢”特色品牌等舉措,讓法治力量如細雨般浸潤廣南的村村寨寨。
廣南縣人口居文山州八縣之首,未成年人群體基數龐大,達二十余萬。據民政部門統計,留守兒童逾兩萬名,而縣級持證心理教師僅有個位數。“面對這一形勢,廣南縣人民檢察院立足法律監督機關職能,協同各方力量,全力為邊疆民族地區未成年人構筑堅實的法治保護屏障,從源頭防范負面事件發生。”廣南縣檢察院副檢察長易星星表示。
走進廣南縣人民檢察院打造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一群小學生正圍在電話亭模樣的裝置前躍躍欲試。“您好,恭喜您中獎了,請提供銀行卡號領取獎金!”聽到電話那頭的聲音,12歲的李同學立即回應:“這是詐騙,我不會上當的!”周圍響起一片掌聲——這是廣南縣創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一個生動場景。
“這種身臨其境地體驗讓安全防范和法治意識入腦入心。”一位帶隊老師這樣評價。今年以來,廣南縣人民檢察院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為陣地,創新推出“沉浸式普法”工作模式,將傳統的法治教育轉變為孩子們可參與、可體驗、可互動的學習過程,為邊疆地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探索出新路徑。
基地的科技賦能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寓教于樂的窗口,結合廣南縣實際情況開展的一系列普法行動,則持續為當地未成年人成長發展保駕護航。
作為文山州“利劍護蕾”專項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南縣推出“法治副校長”與“法治班主任”雙軌工作機制,讓法治教育從“偶爾來訪”變為“日常駐守”。
“法治副校長”“第二班主任”定期入校開展法治教育,立足廣南縣壯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等實際,在法治宣傳中注重“本土化”。制作發放壯語、苗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版本的法治宣傳冊、普法漫畫、音視頻資料等,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及家長聽得懂、學得進。
結合當地民族風俗、生活習慣,針對性講解與未成年人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如早婚早育的危害、反對家庭暴力等。除講座外,還采用模擬法庭、情景劇、知識競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互動性和吸引力。近年來已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百余場,覆蓋全縣中小學校,累計受眾師生十萬余人。
在有效預防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發生的同時,廣南縣檢察院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精準幫教。
2024年,高三學子農某某因一念之差涉盜竊罪,前程蒙塵。通過走訪調查,廣南縣人民檢察院發現該名青少年自幼由患有智力障礙的爺爺撫養,本質單純,師長期盼其返校高考。
秉持“教育挽救”理念,檢察官為其量身定制“成長方案”:依法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督促監護人履職賠償、協助備考,并聯合關工委進行幫教。考察期內,農某某深刻悔悟、全力沖刺高考。事后,農某某在其法定代表人的陪同下,手持錦旗走進檢察院,深情致謝:“是你們給了我改過自新、繼續追光的機會!”這面錦旗,映照的是司法的溫度與少年重啟的希望。
通過同步介入、提前幫教,近三年來,廣南縣人民檢察院對多名未成年人做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有效減少了一部分涉罪未成年人進入刑事審判程序的幾率。與此同時,廣南縣人民檢察院深入剖析舊案根源,形成專題報告提請縣委、縣人大支持,通過夯實嚴重不良行為未成年人“一人一檔動態管理”機制、聯合團委婦聯打造關愛服務站及家庭教育團隊、推動行業治理等舉措,構建“府檢聯動”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全面強化社會防護網。
為了讓未成年檢察工作發揮長遠作用,今年5月,廣南縣人民檢察院立足“句町古國”歷史文化底蘊,融合法治精神與民族特色,以“黨建引領、服務政府中心工作、團隊化建設、機制創新”為核心,打造了“桃源未檢”品牌,旨在構建完善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全面提升未檢工作質效。目前,已成功組建未檢專業團隊,并規范化運作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和“一站式”保護中心等項目。(李彤)
來源:云南日報-云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