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福,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政策法規處一級主任科員,現任三星鎮海濱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期間,他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法治素養與創新理念融入法治鄉村建設實踐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法治帶頭人”的責任和擔當。
01
因地制宜
打造生態普法新陣地
占地19畝的海濱村村民公園原本是村民日常休閑的場所,劉俊福在現場勘查走訪中發現,村民公園設施陳舊、功能單一,便思考能否通過升級改造,將其打造成傳播法治文化的新陣地呢?經過精心規劃設計,一座獨具特色的生態法治公園順利落成。公園規劃了三大功能區:日光廣場上,圖文并茂的普法展板生動解讀環保法規,配合土壤修復、水環境保護等典型案例,展示了生態治理成效;月形長廊內設置了朱顯謨院士文化展示區,呈現了這位土壤學泰斗的科研成就和科學家精神;星境花園中,林下經濟種植實驗基地生動展示了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如今,生態法治公園已成為村民身邊的“法治課堂”,讓村民在休閑散步時就能學習到法律知識,感悟法治精神。
02
修訂村規民約
讓“老規矩”煥發“新活力”
村規民約又被稱為村民自己的“小憲法”,對促進鄉村和諧穩定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推動海濱村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為法治鄉村建設提供軟法指引,劉俊福充分整合轄區資源,匯集上沙片區駐村指導員和選調生的法律專業力量,積極推進海濱村村規民約修訂工作。為確保修訂后的村規民約更加符合鄉村實際、貼近村民需求,劉俊福深入田間地頭,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村規民約修訂草案既保留了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等傳統美德,又新增了環境保護、移風易俗等內容,傳統的“老規矩”被注入了“新活力”。
03
探索普法新模式,
打通生態普法最后一公里
法學博士如何開展好鄉村里的普法宣講課呢?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一方面,組織村委會干部和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開展巡林護鳥活動,動員村民積極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另一方面,創新推出“黨建+普法”模式,通過三星鎮司法所特色普法品牌“海棠法溪·微論壇”開展線上普法宣傳,并走進暑期假日學校為孩子們講授生態法治課程。其中,《“黨建+法治”初嘗試 野保知識入童心》項目榮獲2023年崇明區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優秀項目,海濱村村民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事跡獲得了《上海法治報》的專題報道。
04
發展林下經濟,
以法治引領鄉村振興
初到海濱村任職時,劉俊福經過調研發現,村集體經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支撐。面對這一困境,他堅持法治先行,首先組織村“兩委”干部系統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為產業發展筑牢法治基礎。經過多方協調與努力,劉俊福申請到30萬“家門口產業”項目資金,新建了溫室大棚和林下經濟實驗基地。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相關規定,規范盤活村內閑置土地資源,種植羊肚菌、赤松茸等中高端食用菌品種。為拓寬銷售渠道,劉俊福帶隊走進機關食堂、工業園區展銷,走進鄉鎮集貿市場零售。經過兩年不懈努力,海濱村集體資產總額和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實現雙增長,生動體現了法治建設對鄉村振興的保駕護航。
駐村工作期間,劉俊福充分發揮“法治帶頭人”作用,海濱村凝聚起了法治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司法所發揮專業優勢,提供精準法律指導;村兩委班子主動作為,推動措施落地生效;村民積極參與,共建共享法治成果。從打造法治公園到修訂村規民約,從創新普法模式到發展林下經濟,法治鄉村建設不斷邁向新臺階。
三星鎮供稿
局普法與依法治理科綜合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