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滅亡后還有西遼,北宋滅亡有南宋,元朝滅亡還有北元,明朝滅亡還有南明,清朝滅亡后,也差點有一個“西清”。
【西遼】
1124年(金太宗天會二年、遼天祚帝保大四年、西遼德宗延慶元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遼朝滅亡前一年,耶律大石率二百騎遁走,得精兵萬余人,在遼朝西北邊陲鎮州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干省青托羅蓋古回鶻城),召集18部,有戰馬萬匹,遂稱王,擁兵自保。
1125年(金太宗天會三年、遼天祚帝保大五年),遼朝天祚帝被俘,遼朝亡。
1130年(金太宗天會八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遼延慶七年),高昌回鶻首領畢勒哥贈送耶律大石馬匹六百、駱駝數百、羊三千只作為禮物,并約定交出人質,成為西遼的附庸國。
1132年(金太宗天會十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年、西遼延慶九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今新疆塔城額敏縣)稱“菊兒汗”,漢號為“天佑皇帝”,建立“西遼”。
1141年(金熙宗皇統元年、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西遼德宗康國八年),西遼在卡特萬之戰中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征服河中地區和花剌子模,從此成為中亞霸主。疆域東起哈密,西至咸海,北達葉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
【北元】
1368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徐達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妥懽貼睦爾退守上都,元朝滅亡。
元順帝的國號仍稱“大元”,因地處塞北,故稱為“北元”。
北元初期,仍控制中書省的西部地區、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陜西行省,以及云南行省等,地方數千里,引弓之士,不下百萬。齊王王保保 (擴廓帖木兒)在陜甘一帶,屯兵10萬;太尉納哈出雄踞遼東,擁兵20余萬,與高麗關系密切;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仍占據云南。
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北元順帝至正二十九年),常遇春攻克上都(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順帝北走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來諾爾附近)。
隨后十幾年,明朝相繼平定四川盆地的大夏國、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初定。
1388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北元益王天元十年),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兒,殺北元第三代的末帝脫古思帖木兒,廢國號“大元”,復稱“蒙古”,明朝稱之為“韃靼”),北元滅亡。
【南宋】
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太宗天會四年),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并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太宗天會五年),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太子趙諶、宗室、皇后、妃嬪、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
1127年(金太宗天會五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圖-南宋金西夏核心區
1234年(金哀宗天興三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蒙古太宗六年),金哀宗自縊,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
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少帝祥興二年)二月六日,崖山(崖門)海邊大霧繚繞,元將張弘范兵分四路攻擊宋軍。陸秀夫整理好自己的朝冠,向皇帝三拜九叩之后,背著7歲的趙昺投海殉國。張世杰毅然跳入滾滾波濤,楊太后決然飛身落水。南宋軍民見皇帝、太后、宰相、大將跳海,也不愿茍活在世上,更不愿遭受異族的羞辱,紛紛蹈海自盡。崖山(崖門)海戰,十余萬人浮尸在海上,南宋亡。
篇幅原因,南明我們就一筆帶過吧,直接看西清。
【西清】
1912年,清宣統皇帝(溥儀)宣布退位,大清壽終正寢,國祚268年(1644年-1912年)。
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從法理上結束了清朝的存在,但許多滿洲貴族不愿接受事實,在他們眼中,祖宗江山之所以“淪喪”,主因是逆臣袁世凱對南方的綏靖。參考北宋之后的南宋,元朝之后的北元,明朝之后的南明,清朝的守舊勢力,開始謀求在西北一隅茍延殘喘,亦即西清。
圖-多羅特·升允和俄國使館人員
當時的陜西巡撫多羅特升允,是蒙古鑲黃旗人,試圖迎請隆裕太后和溥儀,并在西北一帶建立起類似西遼的續命政權西清。
早前多羅特升允曾任更高半級的陜甘總督,管轄范圍包括今甘肅陜西寧夏大部分地方,以及今青海部分地方,而且阻斷了中原軍閥同新疆的聯絡。只是后來妨礙新政被革職,再次出山是低半級的陜西巡撫。
此時清帝雖已退位,但中原軍閥混戰,列強虎視眈眈。
圖-右邊的是溥儀小時候
多羅特升允對陜甘一帶非常了解,且手上有兵權,一心要做清朝的“耶律大石”。他的如意算盤,最起碼是割據陜甘總督所轄范圍,然后進一步控制新疆和青海、內蒙古部分土地,如此勢力范圍可真不小,足可與中原的軍閥分庭抗禮。不過女真是漁獵民族,而非游牧民族,如果沒有其他游牧民族當打手,很難要控制“西遼”那樣的廣大草原。
如果中原陷入混戰,多羅特升允還可以東進,一步步蠶食中原,最終打回京師,復辟大清。
退一步講,即使多羅特升允什么也不做,也能盤踞西北,建立割據的“西清”。
以當時的內外環境來看,建立“西清”,有一定可行性。何況新疆以西是廣袤的中亞,如果繼續西征,“西清”有可能演變為一個地跨中亞的政權,成為另一個“西遼”。
圖-溥儀與其弟妹
溥儀退位前,升允率領四千人的八旗部隊在西北地區攻城拔地,大有扭轉乾坤之勢,而對手則因為準備不足而節節潰敗。
溥儀退位后,八旗軍立刻斗志全無,“西清”這種與時代背離的理念,在歷史大勢面前終究是螳臂擋車。北洋軍開始反攻,多羅特升允就此敗滅,“西清”政權無果而終。
圖-1917年,溥儀坐在乾清宮寶座上
1917年,溥儀在北洋將領張勛等人支持下,在北京短暫復辟,授多羅特升允為大學士,不過僅12天后溥儀便被迫退位。
1932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扶持偽滿洲國,溥儀出任執政,年號“大同”,兩年后成為偽滿洲國皇帝。而多羅特升允在1931年去世,不過即使他在世,未必肯去東北做傀儡,他的根基在西北。
有人說“偽滿洲國”相當于“北清”,將其比作西遼、南宋、北元、南明,這是絕對不合適的。
圖-1940年溥儀與昭和天皇
首先《宣統帝退位詔書》中明確,宣統帝溥儀退位,清朝終結。法理上不存在清朝了,后續再以清朝的名義建立任何政權,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西遼、南宋、北元、南明,在其統治區內,百姓大體上是擁護的,而“偽滿洲國”即使在東北,也是臭名昭著。
南宋、南明手握數十萬大軍,元朝和清朝付出了不少代價才取而代之;西遼、北元雖然不在中原,但控弦十萬騎,仍是地方霸主,尤其是北元對明朝的威脅巨大。而“偽滿洲國”并沒有實權,更別說調兵遣將了,本質是日本侵占我國領土,在殖民地上的建立的傀儡機構,連政權都算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