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蝸牛爸爸”:一個父親的厚度
東南網7月9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蘇益純)
“吳老師,明明又跑出去了!”
7月5日上午,詔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個瘦小的身影突然沖出中心大門。吳幼盛放下手中的筆,三步并作兩步追了出去,在走廊拐角處輕輕拉住這個自閉癥男孩的手。
“明明,是不是又想玩橡皮泥了?”吳幼盛從口袋里掏出一團彩泥,男孩的躁動漸漸平息。這樣的場景,在“蝸牛之家”的周末課堂上幾乎每周都會上演。
今年54歲的吳幼盛是一位鄉村教師,他還有另一個身份——“蝸牛爸爸”。2013年,女兒被確診為唐氏綜合征后,吳幼盛開始關注特殊教育,并加入中國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成為其特聘編輯和唐氏綜合征委員會委員。
“我發現縣里很多特殊孩子都被關在家里,家長也很少帶他們出門,因此決定創辦一個公益家長組織,和大家一起抱團取暖。”就這樣,詔安縣“蝸牛之家”在2019年應運而生,場地設在離縣城5公里左右的一個同事家里。“剛開始上課時,7個孩子擠在狹小的客廳里,又吵又鬧,我急得渾身是汗。”吳幼盛指著墻上的老照片,回憶起創辦初期的艱難。
愛的力量創造奇跡。隨著“蝸牛之家”聲名漸響,越來越多的特殊孩子加入這個大家庭。吳幼盛開始邀請專業志愿者,將簡單的公益課拓展成豐富多彩的“全能訓練營”:音樂課上,孩子們跟著吉他聲拍手跺腳;美術課上,孩子們用五彩的顏料畫出燦爛笑容;最熱鬧的當數游泳課,套著泳圈的“小蝸牛”們撲騰水花,歡快的笑聲仿佛要掀翻屋頂……
2022年,吳幼盛與培訓機構合作,將課堂延伸到專業場地。“我們采用家長承擔一半、‘蝸牛之家’補貼一半的方式,讓孩子們接受更專業的培訓。”吳幼盛介紹,這種模式既能減輕特殊兒童家庭的經濟負擔,又能讓他們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看著孩子在泳池里歡快撲騰的樣子,家長陳女士激動地說:“我覺得整個世界都亮了!”
這樣的時刻,在“蝸牛之家”不斷上演:2019年至今,共收到10多萬元善款,舉辦了500多場活動,惠及100多個家庭。比數字更動人的,是孩子們一點一滴的成長——從沉默到哼唱,從好動到專注,從畏水到勇敢……
如今,在詔安縣委文明辦的支持下,詔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蝸牛之家”提供了活動場所,注冊成員達168人。
“很多人問我堅持的動力是什么?”吳幼盛指向墻上的一張照片:畫面里十幾個孩子在海邊圍成心形,中間是笑得見牙不見眼的他。
“這是去年國際殘疾人日的活動,當時有家長哭著說第一次看見孩子笑得那么開心。”他說,這些瞬間像一扇扇窗,讓他看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