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垃圾,大多數人還停留在那一座座難以處理,散發惡臭氣味的垃圾山中,以及前年幾那場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革命。
但是近年來,我們在網絡上好像很少聽到“垃圾圍城”“垃圾河”等新聞,好像垃圾困境正在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
這是因為垃圾如今搖身一變,變成了“稀缺資源”,垃圾不夠用成為新問題,有的甚至將目光瞄準到十幾年前深埋地下的舊垃圾,這是為什么呢。
破局之路:1100℃高溫下的技術逆襲
在二零一幾年時,我們還飽受垃圾問題的困擾,有關數據顯示,光是2015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就高達2.4億噸,平均每座城市周邊有3~5座非法垃圾城市。
原來的垃圾山
然而垃圾不僅數量多,還對人體有著致命危害。廣東有一座村子因“電子垃圾”導致重金屬嚴重超標,該村子的小孩的血液中鉛超標率高達80%這個恐怖數字。
其他地區或是因為有害金屬導致地下水污染不能飲用,或是農村耕地因垃圾污染導致不能種植作物,總之垃圾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不便。
電子垃圾
此外還有人計算,如果國內每日產生140萬噸的生活垃圾,按當時的填埋速度,4年就會填滿整個青海湖。
我們又有多少個“青海湖”能填呢,因此未來“要么被垃圾淹沒,要么找到資源化的出路。”
面對如此困境,當時有人提出“垃圾焚燒發電”方案,但這一方案被不少人視為“飲鴆止渴”。
垃圾焚燒
畢竟垃圾焚燒的氣味和產生的黑煙會使方圓幾公里的人們都沒法在此生活,更何況垃圾在燃燒時會產生二噁英這種毒性比砒霜還強900倍的物質,人體接觸后極大概率會發生癌變。
此前歐美國家的失敗案例就早已證明焚燒的風險。
這該如何是好呢,科研團隊埋頭苦干,終于在2018年找到了破局之路。
科研人員發現,當溫度達到1100℃且停留時間超過2秒,二噁英的分解率能達到99.99%,這個“黃金參數”成為破局關鍵。
垃圾發電
緊接著,全封閉負壓焚燒系統、活性炭吸附凈化技術、滲濾液膜分離處理等專利密集落地,中國垃圾焚燒技術一舉躍居世界前列。
垃圾從卸料到焚燒全程封閉,廢氣經過8道凈化工序后,排放的二噁英濃度僅為0.001ng/m3,遠低于歐盟0.1 ng/m3的標準。
這一套完整地處理流程下來,廠區周邊的空氣質量不僅沒飆升,其PM2.5數值甚至低于市中心。
垃圾發電廠
到2024年,全國已經建成2172臺焚燒爐,每日可以處理110萬噸的垃圾,相當于每天“吃掉”3個西湖,并且焚燒垃圾產生的年發電量足夠供應2個上海市。
曾經令人聞之色變的垃圾,如今卻成了穩定的“綠色能源”。
新的戰場:從“處理垃圾”到“爭奪資源”
“現在我們每周都要去周邊城市‘搶垃圾’。”這是一位垃圾焚燒廠的經理面對記者采訪時透露。
原本令人談之色變的垃圾在他們眼中卻成了“香餑餑”。
2024年有關數據顯示,全國垃圾焚燒廠平均利用率僅62%,部分新建廠區甚至出現“空爐待料”的尷尬。
發電廠
沒有垃圾燒了怎么辦,于是各方大顯神通,甚至催生出新的行業生態,一些企業跨區域建立垃圾收運網絡,將300公里外的垃圾“調運”過來。
不想跨區運送的企業便加大科研力度,研發出一種混合燃料技術,將秸稈、工業廢料按比例摻入生活垃圾,既解決“燃料荒”又降低碳排放。
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數量不夠,于是陳腐垃圾的“二次開發”一躍成為新熱點。
垃圾場
廣州興豐填垃圾填埋場,分揀工人正將20年前的塑料瓶、廢紙分類打包。而這些“古董垃圾”經處理后有30%可回收再利用,還有50%的垃圾它們的燃燒熱值比原生垃圾還要高出30%。
看來他們“挖出來的不僅是垃圾,更是寶貴資源啊。”
當西方國家還在為垃圾填埋場選址爭論不休時,中國早已通過“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一套流程將垃圾從“負擔”轉化為“資源”。
從“談垃圾色變”到“變廢為寶”,中國用15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30年的路。當埋在地下的20年垃圾重見天日,它們不僅在訴說過去的粗放與浪費,更在預示未來的可能會變成一個沒有“垃圾”的世界。
信息來源:
垃圾也能廢物利用!武漢環境志愿者組團參觀垃圾發電全過程
2024-10-12 18:23·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