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潔書法作品集》 2012年12月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
梁如潔教授書法鑒賞
文/祁小春
梁老師是當代中國的著名畫家,她在中國畫藝術上取得的造詣與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尚不為當今書壇所知的是,梁老師還是一位造詣甚高的書法家。以下我談談對梁老師書法的大致印象。
篆隸千流歸大海·高路入云端 138cm×69cm 2011年
篆隸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38cm×69cm 2011年
籇書 高懷向霽月·雅量洽春風 134cm×67cm 2012年
行楷 韓愈《倚蘭操》138cm×69cm 2009年
籇書 文天祥·正氣歌 180cm×90cm 2012年
籇隸 云夢波瀾闊·蒼浪宇宙寬 138cm×68cm 2012年
籇書 高閣逼云霄舉頭紅日近·遠山收入畫回首白云低 240cm×70cm 2011年
籇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240cm×70cm2012年
第一,書法與繪畫。梁老師既是畫家又是書法家,從其藝術家身份而言,為了深入理解她的藝術內涵,那么書畫理論領域里的一個古老的話題,就不得不重新提起,這就是書與畫的關系問題。眾所周知書法與國畫,是平面空間展開的表現形式,二者原本多有互鑒,相互取法。對于畫家而言,書法多是作為配角,行草配寫意,瘦金配工筆。鄭板橋以書作畫,所謂“亂石鋪路”的六分半書,看似一群活潑的小石頭,與蘭竹大石,靜動大小,相得益彰。畫家師法自然事物,對造型敏感,因此多留心于空間與形式。書法點畫,亦不乏意趣玩味,唐孫虔禮言:“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如此般豐富獨特的形式,對于畫家而言,猶如一座采礦大山,可從中冶銅淘金。畫家取法書法,各有所求,各取所需。石魯取法金石,線條鋸齒,釘頭鼠尾;潘天壽畫面的空間處理與其書法結構的空白處理,如出一轍。高劍父以狂草之盤旋繚繞,入古藤畫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大抵在畫家的美術觀念中的書法,其實是一個大而復雜的問題,如何在書法山中采金采銅,成了當今畫家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必修的課題。縱觀近現代畫家們,成功者無一例外,都具備較高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水平。我想說的是,梁老師也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代表之一。
篆隸 客子光萌書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 180cm×70cm 2012年
甲骨文 承前啟后劈出新天地·融古鑄今繪成美畫圖 240cm×70cm 2010年
魏碑體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洗練·委曲》180cm×49cm×2 2011年
第二,藝術與地緣。當今是中西藝術碰撞的世紀。開放多元的嶺南,藝術一直走在全國的最前沿。以書法而言,在清代中期碑學興盛到晚期走向鼎盛時期,康有為在碑學的書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其碑學的理論與藝術創作,在中國書法史中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對以后的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至深,嶺南地區尤其如此。在當代嶺南享有聲望的畫家中,善書者亦不乏其人,如吳子復、張坤儀、黎雄才、陳大羽、趙子昂等。而說到嶺南女書法家,歷史記載可追溯至唐代。近代嶺南女書法家有何香凝,王智、張坤儀、馮文鳳、張紉詩、陳遇榮等。此外,素有女書圣之稱的書法家蕭嫻,祖籍嶺南,1920年參加廣州書法社,1923年隨夫晉謁康有為,也為嶺南書法作出了貢獻。我想說的是,就嶺南這一地緣而言,在如今活躍的中青年一代嶺南女書法家中,梁老師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隸書 金剛經揭語 69cm×69cm 2004年
魏碑體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69cm×69cm 2003年
隸書 彼岸 136cm×33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6年
隸書登黃山天都峰 136cm×33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9年
漢簡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100cm×34cm 1999年
篆隸 胸懷海寬闊·心地月玲瓏 136cm×68cm 2011年
行楷 蘇東坡《赤壁賦》140cm×70cm 2009年
第三,書法與風格。
關于梁老師的學書經歷、書法造詣、風格特征等,著名美術史論大家梁江教授曾有如下評定:“她(梁如潔)研習書法由楷入碑,又由碑入篆、入隸,對于漢簡、秦隸、帛書、刻石、鐘鼎、金文無不孜孜以求,揣摩各種書體,溶入自己的體悟與個性,形成了沉穩樸拙、靈動舒展的書風。依我看,即以如潔的書法造詣而言,也勝出時下許多 ‘書法家’不知凡幾。”我想這是恰如其分的客觀評價。梁老師無疑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從其作品集中可見其臨池摹習之功。古之圣賢,都需在勤學中立其名。正如王羲之(傳)所云:“耽玩之工,積丘如山。張芝學書,池水盡黑。當其雅趣,求彼真意,無圖其形容而滯于體質,此貴乎志意專精,必有誠應也。”關于梁老師的書法風格與特征,我想可以用“靜態”與“趣態”加以概括。
行楷 登萬仙山 138cm×69cm 2010年 梁如潔自詩書
隸書王維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138cm×34cm×2 2007年
行楷 夢荷遣懷 138cm×34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9年
行楷西風一池秋水過 138cm×34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9年
楷書 靜聞魚讀月·笑對鳥談天 138cm×68cm 2007年
節臨籇書《石鼓文》140cm×35cm×2 2012年
節臨籇書·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散氏盤》136cm×69cm 2009年
“靜態”書以篆、隸及楷體為主,而強調動感節奏變化的行草書作,在梁老師書法中則絕少見到。靜則透出端正,流露出清逸氣息。所謂“狷急之人作風,不能盡變為澄澹,豪邁人之筆性,不能盡變為謹嚴。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錢鐘書語)。“趣態”可表達藝術的靈活,倘若動靜得宜,是為至高境界。再看梁老師的畫作,也是多以工筆、小寫意為主。在她的水墨肖像中,線多為直線,“寧方勿圓”的用線理念,也影響其從篆、隸、楷書以直線為主的書體中取法。
“趣態”則指其對碑帖的選擇,梁老師篆書多取法大篆、金文;隸書以摩崖為主;楷書則多為魏晉墓志。也就是說,多以尚處發展而未熟階段的書體為取法對象。正因為其未熟,才充滿古拙質樸、天真未鑿的氣象,才可令結體空間更加靈活有趣。總體來說,梁老師的金文字形變化最為豐富,竹簡帛書,樸拙自然,妙妍多趣。《褒斜道刻石》參差不齊,天然古秀。《二爨》樸厚骨茂,奇姿百出;《好大王碑》,恢弘樸質,方整追古,等等。凡此均可見梁老師的崇尚碑學的樸厚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及其造型風格。在用筆上,多取法碑學,蒼澀厚重,寬綽而潤,也有漢簡帛書筆法的痕跡,取漢簡帛書用筆的豐富性,增加書寫的靈活多變。但從視覺習慣上看,梁老師書學根基依然是碑學。
近些年來書壇帖學回歸,復古風氣大盛,而碑學似乎又進入沉寂趨勢。但清代崇尚碑學的潮流至今,依然張顯出其頑強的藝術生命力,這點梁老師的書法為此做了分充的詮釋。其實就書法家而言,碑學也好帖學也罷,取舍完全掌握在藝術家的手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于藝術家自身的創造力。
祁小春
2013年5月
(祁小春: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廣州美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教授兼中國畫學院書法篆刻工作室主任。)
篆書 溪長流萼遠·落葉飄禪影 138cm×68cm 2010年
隸書 李清照詞《醉花蔭》69cm×69cm 2002年
甲骨文 山泉曼舞弦音入耳·林木茂森百鳥來朝 180cm×70cm 2010年
魏碑體 唐·李欣《古從軍行》140cm×35cm 1999年
魏碑體宋歐陽修《蝶戀花》138cm×34cm 2000年
隸書 心澹水木秀·與幽魚鳥閑 138cm×69cm 2007年
魏碑體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高古·綺麗》180cm×49cm×2 2011年
籇書 朝陽澄霽景·麗色散群峰 134cm×67cm 2011年
厚德載物 138cm×69cm 2024年
琴韻書聲 138cm×34cm
2013年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書法展場面
2013年3月26日,《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致辭。
2013年3月26日,《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圖為領導、專家剪彩現場。右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欽松、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副局長李社建、中國僑聯副主席李卓彬、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廣東省駐北京辦專職副書記吳江、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吳佳聯。
2013年3月,《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召開,圖為研討會現場。右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廣州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楊珍妮、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譚天、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粱江、中國美協副主席許欽松、《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吳佳聯、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中國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詠白。
2013年3月,《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召開,圖為專家合影。右起:書畫家方立、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專業委員祁小春、暨南大學教授胡江、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王大鵬、《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欽松、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詠白、油畫家沈軍、廣州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楊珍妮、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林若熹、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百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譚天、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藝術中心主任林順文。
2013年3月,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七號展廳展出書法·場景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中國畫展》展覽現場,梁如潔與范迪安館長交流。
2013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中國畫展》展覽現場,梁如潔與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教授交流
2013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中國畫展》展覽現場,梁如潔與中央美術學院理論家邵大箴教授參觀展覽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舉辦《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展場在二樓五、六、七、八、九號廳。
2013年7月18日,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開幕式現場
2013年7月18日,《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廣東美術館在開幕,圖為剪彩現場。左起: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啟明、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林墉、著名雕塑家潘鶴、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張惠健、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顧作義、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陳潮光、廣州市委原副書記鄔夢兆、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陳金章、廣州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尹國良、廣東畫院黨組書記洪楚平。
梁如潔,1953年7月生于廣州,青少年時代受嶺南名宿黎葛民先生、嶺南畫家梁占峰父親在書法、美術方面啟蒙教育。1969年下鄉當知青。1972年考取廣東人民藝術學院繪畫系,1975年繪畫系中國畫專業畢業,分配肇慶地區星巖影劇院當美工。1978年攻讀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至今。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嶺南畫派紀念館學術咨詢委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顧問,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文史館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畫《源源不盡》《濤聲》《桑田》《告別冬季》《新綠》入選第四、六、七、八、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分別獲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銀獎、優秀獎、及廣東省優秀美術作品一等獎、銅獎、魯迅文藝獎、“廣東美術五十年經典美術作品提名獎”。
1989年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梁如潔畫展》。
2002年法國“藝術城”舉辦《梁如潔畫展》。
2005年廣州美院美術館舉辦《梁如潔水墨肖像畫展》。
2013年3月中國美術館美術館舉辦《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舉辦《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
2018年《心如潔蓮畫如鐵—梁如潔作品展》陳樹人紀念館舉辦。
2019 年《美·自然——梁如潔書畫作品展》佛山石景宜藝術館舉辦。
2019年《美·自然——梁如潔教授師生畫展》廣東畫院美術館舉辦。
出版大紅袍《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梁如潔》《梁如潔水墨肖像畫集》《梁如潔花鳥畫集》《梁如潔書法作品集》《美自然——梁如潔教授花鳥畫師生畫集》等。
編著出版《廣州美術學院·花鳥畫教學研究》《中國高等院校美術教材?花鳥畫教學》。主編出版《野嶺墨痕——梁占峰白描寫生花鳥集、山水集》《黎葛民詩書畫集》《黎葛民中國畫概論·教學研究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