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在中國當代藝術界,魏廣君以詩書畫印 “四全” 的綜合素養獨樹一幟。他的書法與篆刻既深植于民族文化傳統的沃土,又以突破性的藝術語言構建起獨特的視覺體系,成為傳統文脈在當代創造性轉化的典范。
《夜坐偶詠》68cmx36cm
魏廣君的書法始終堅守著篆籀筆意的精神內核,將碑刻的雄渾與帖學的靈動熔鑄為一,形成“碑帖結合” 的綜合性格調。他深諳 “造型即意趣” 的藝術法則,通過點劃間的大小長短、濃淡枯濕對比,構建出強烈的視覺張力。這種對構成關系的精妙把握,既延續了漢字書法的本體特性,又賦予作品鮮明的時代感——正如評論家所言,其書法 “適應了時代的需求”,在視覺沖擊力與藝術效果間達成了完美平衡。更難得的是,書法中那份由國學修養淬煉而成的 “文氣”,使其筆墨超越了單純的技法展示,成為藝術家精神氣度的自然流露。
《大匠之門》紫砂 10cm 2017年
篆刻藝術是魏廣君打通傳統與現代的關鍵支點。他的治印深諳 “漢骨魏魂” 之道,白文印取法漢滿白文的雄渾,線條如鐵索橫江,卻能在密不透風的布局中巧妙留紅,形成 “疏可走馬” 的透氣感;朱文印則借鑒秦篆的靈動,將婉曲線條賦予雄強力度,呈現 “端莊雜流麗”的美學特質。其刀法更是突破常規,沖切并用間,故意保留的 “燕尾” 與毛刺,讓粗壯線條煥發生機,恰如《書譜》“帶燥方潤” 的藝術妙境。這種 “殺伐氣” 與 “書卷氣” 的并存,既彰顯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色,又暗合現代藝術的視覺張力理論。
《金石壽》壽山石 3x3x15cm 2015年
深厚的學術背景,讓魏廣君的藝術創作始終貫穿著理性思考。他將《周易》“窮則變” 的辯證思維融入實踐,在篆刻中試驗石、陶、瓷等多元材質,在書法中探索筆墨與各種材料的融合可能。這種探索絕非盲目創新,而是建立在對印史 “太樸”“ 融糅 ”“典則”“ 化構 ” 四期演進的深刻認知之上,如同他對金碧山水的技術突破,其書法篆刻的每一處變革都有著清晰的文脈邏輯。
《臨金文》65x55cm 2023年
從藝術精神來看,魏廣君的書法與篆刻始終圍繞 “雅” 與 “變” 展開?!把拧?是對傳統文人品格的堅守,無論是書法中的書卷氣,還是篆刻里的金石味,都傳遞著士大夫的精神氣度;“變” 則是對時代語境的回應,通過 “飄浮”“ 輝映 ” 等現代視覺理念,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這種堅守與突破的辯證統一,使其作品既成為民族文化基因的載體,又成為當代文化自信的鏗鏘回響。
(文/DeepSeek)
作品欣賞
《無量佛》136x68cm 2014年
《還空》136x68cm 2014年
《性乃遷》 136x68cm 2014年
《妙欲》壽山石2cm×1.5cm2013年
《筆底日月長》壽山石6x6cm2017年
《半水書屋》壽山石4cm×4cm2017年
藝術家簡介
魏廣君,1964年生,河南信陽人,現任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所長,京華印社社長,一級美術師,博士生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