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以“探索殲-15艦載機”為主題,報道了有關殲-15戰斗機的相關信息,而在央視公開發布的畫面之中,卻隱約出現的多架綠色、灰色涂裝戰機——殲-35。通過這樣的細節我們很有可能能夠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殲-35戰斗機,目前很有可能已經進入了量產,或者至少是小規模的量產階段。
五代機雖然已經問世多年,但是客觀上說,真正意義上的第五代戰斗機的研制門檻其實還是相當高的。目前來看,全球也僅有中美俄三個世界強國,有能力自主研制并服役五代機。而如果殲-35戰斗機真的已經進入到了量產階段的話,那么中方就已經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同時量產兩款五代機的國家。
美軍目前裝備有F-22戰斗機和F-35戰斗機兩款戰機,不過F-22戰斗機自2005年正式服役之后,先后生產了180余架便宣告停產。因此,目前F-35就成了美國唯一一款仍然處于量產階段的五代機。而且F-35的工廠還分別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沃思堡、意大利卡梅里工廠和日本三菱重工在名古屋的工廠。俄羅斯雖然也研制出了蘇-57和蘇-75兩款五代機,但是俄軍至今也裝備有少量蘇-57,蘇-75的研制工作至今還并未完全完成。
而中方的殲-20戰斗機早就已經進入了大規模量產階段,如果殲-35的量產也已經實現的話,那么中方毫無疑問就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在同時量產兩款五代機的國家。另外,考慮到中方目前已經成功首飛了兩款新一代空中作戰平臺,而美國的海軍艦載五代機計劃已經被凍結,因此中方很有可能會將這一記錄保持到“六代機時代”。
那么,既然殲-35很有可能已經實現了量產,那該型號戰機的產量情況究竟如何呢?雖然關于這一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目前已知的情況來進行一個簡單的推斷。我們知道,殲-35戰斗機的正式官宣服役,是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而此次央視的鏡頭之中,已經出現了好幾架殲-35的身影,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殲-35戰斗機的初期階段年產量有可能能夠達到10架上下。
其次,殲-35戰斗機目前來看,幾乎100%可以確定是中方的新一代航母艦載機。如果海軍未來要裝備4-6艘航母,為了滿足這么多航母的裝備、訓練、替換所需,那么殲-35戰斗機的艦載版需求量至少會在100-200架之間,其年產量至少應該在30~50架。如果再考慮到空軍的中型戰機(如殲-10以及目前依然大量在役的殲-8)的換裝需求,以及未來的出口版本殲-35的數量要求的話,那么殲-35的年產量大概率還會進一步提升,甚至可能能夠達到百架以上。在產能上至少應該可以追平當年號稱“三天造一架”的F-35。
如果未來殲-35的產能真的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那這確實就很驚人了。從本次央視的報道之中,我們至少可以解讀出兩點,其一,殲-35的產能很有可能即將迎來“飛躍”,其二,殲-35或者說五代機技術,在咱們這兒已經不再是最頂尖的技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