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人生的煩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減少,等到了孩子上學、工作穩定,生活便能風平浪靜。然而,事實往往相反。最近幾年,“ミッドライフクライシス”這個詞在日本社會被頻繁提及,它指的是40歲到50歲之間,面對職場、家庭、身體變化和人生意義感缺失時產生的心理危機。
在東京一家IT企業工作了30年的西村秀久,原本只專注于加班、養家、撫養兩個孩子,從不思考所謂的“自我”。直到兩年前,公司組織了一場關于55歲役職定年和65歲退休的“セカンドライフ研修”。當所有未來的關鍵詞像“年金”“健康”“老后”一股腦涌進腦海,西村第一次感到無助。他翻閱大量關于定年后的生活指南,卻越看越焦慮。看似正確的建議“培養興趣”“適度運動”,卻難以對應他此刻茫然的內心。
42歲的佐藤奈津子也是如此。19歲從地方到東京,23歲就生下第一個孩子,后來又有了第二個。沒有親戚幫襯,一邊打工一邊孤獨育兒,時間全給了家庭,自己卻沒留下片刻喘息。孩子漸漸長大,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似乎只剩下家務和家人。到了40歲,那個曾經以為未來無限寬廣的女孩,開始害怕起時間,害怕衰老,更害怕這一生就這樣平淡無波。
心理學者瀧靖之教授認為,這種情緒并非脆弱,而是一種必然。隨著年齡增長,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的“前頭前野”和記憶中樞“海馬”區域逐漸萎縮,人本能地對未來感到不安。中年階段正是工作壓力、家庭角色、社會責任交錯的高峰,心理負擔自然也最沉重。
那該怎么辦?答案或許藏在兩個細節里。一是學會把內心的不安分門別類寫下來。不是簡單列出“我擔心老去”“我害怕退休”,而是以希望的形式,比如“我希望60歲時還能健康登山”“我想學會做甜點”。將情緒外化成文字,內心反而平靜。
二是回頭看看那個曾經的自己。心理師中島美鈴建議,繪制一張從0歲到現在的情緒曲線圖,回顧哪些時刻感到快樂、哪些事讓你興奮。那個曾經迷戀棒球、熱愛旅行、或熱衷畫畫的自己,也許正是破解當下困境的鑰匙。重新喚醒內心的“喜歡”,人生就會再次有了方向。
許多人以為,中年危機意味著人生的停滯,實際上它就像一面鏡子,提醒你別只做生活的執行者,而要學會做自己命運的設計師。或許,正是因為這場危機,我們才會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選擇熱愛的生活。與其恐懼,不如認真聽聽,那個曾經充滿期待的自己,現在想對你說些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