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怕冷、沒力氣,是不是得了甲減?”“體檢發現亞臨床甲減,醫生說不用吃藥,真的沒事嗎?”關于甲減的疑問,總能戳中很多人的焦慮。今天就一次性說清:甲減怎么確診?不同類型有啥區別?亞臨床甲減到底要不要治?
先搞懂:甲減是什么,從哪來?
甲減,即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是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的代謝紊亂疾病。簡單說,甲狀腺就像身體的“能量調節器”,激素少了,身體代謝會變慢,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
常見病因有三類:
? 原發性甲減(占90%以上):甲狀腺自身出問題,比如橋本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攻擊甲狀腺)、甲狀腺手術切除后、放射性碘治療后等。
? 中樞性甲減:垂體或下丘腦功能異常,導致“指揮信號”(促甲狀腺激素)減少,甲狀腺“無令可從”。
? 暫時性甲減:比如產后甲狀腺炎、藥物影響等,可能隨時間自行恢復。
甲減的典型表現:別當成“老了”或“累了”
甲減癥狀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它像“溫水煮青蛙”,慢慢拖垮身體:
? 全身乏力、怕冷、手腳冰涼,穿再多也不暖和;
? 體重莫名增加,即使少吃也瘦不下來;
? 情緒低落、記憶力減退,總覺得“腦子轉不動”;
? 皮膚干燥、便秘、月經紊亂(女性)、心率變慢。
這些癥狀常被誤認為是“亞健康”“衰老”,但其實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甲減怎么確診?一張化驗單就能說明問題
懷疑甲減,只需做甲狀腺功能檢查(抽血查TSH、T3、T4),結合癥狀就能判斷:
? 原發性甲減:促甲狀腺激素(TSH)升高,甲狀腺激素(T3、T4)降低;
? 中樞性甲減:TSH正?;蚪档停琓3、T4降低;
? 亞臨床甲減:最特殊的一類——T3、T4正常,但TSH輕度升高,且沒有明顯癥狀。
醫生還會結合甲狀腺抗體、超聲檢查,排除橋本甲狀腺炎等病因,確保診斷準確。
甲減的危害:拖得越久,問題越多
別以為甲減“癥狀輕”就不用管,長期放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 代謝變慢,導致高血脂、高血壓,增加冠心病、動脈硬化風險;
? 影響生育:女性可能月經不調、不孕,孕婦甲減會增加流產、早產風險,還可能影響胎兒智力發育;
? 嚴重甲減(黏液性水腫昏迷):極端情況下會出現體溫降低、意識模糊,甚至危及生命。
關鍵問題:亞臨床甲減到底用不用治?
很多人查出亞臨床甲減后糾結不已,其實要看“兩個指標”:
? TSH值:如果TSH<10mIU/L,且沒有怕冷、乏力等癥狀,也沒有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暫時不用吃藥,定期復查即可(每3-6個月查一次甲狀腺功能);
? 特殊情況:如果TSH≥10mIU/L,或有明顯癥狀、備孕/懷孕、合并高血脂等,建議及時治療,避免病情進展。
甲減治療:從“補充激素”到“修復功能”
甲減的治療核心是讓甲狀腺激素恢復正常,方法主要有這些:
? 激素替代治療:最常用的是補充左甲狀腺素(如優甲樂),像給身體“加燃料”,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定期調整劑量;
? 病因治療:比如中樞性甲減要先處理垂體/下丘腦問題,藥物導致的甲減需調整用藥。
而對于由自身免疫問題(如橋本甲狀腺炎)引起的甲減,或激素替代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免疫介入療法是近年來的新選擇。
這種療法通過精準介入技術,將藥物或生物制劑直接送達甲狀腺病灶,調節局部免疫紊亂,減少甲狀腺濾泡細胞的損傷,同時促進細胞修復,幫助甲狀腺恢復自主分泌功能。相比單純補充激素,它能從根源改善甲狀腺功能,減少對藥物的長期依賴,尤其適合甲狀腺還有一定殘余功能的患者。不過,免疫介入治療有嚴格的適應癥,需要醫生評估后才能進行。
總結:甲減不可怕,早發現早應對
甲減的確診靠甲狀腺功能檢查,別憑感覺判斷;亞臨床甲減要不要治,看TSH值和身體狀態;無論是哪種甲減,及時干預都能有效控制。從激素替代到免疫介入療法,醫學技術在不斷進步,只要科學應對,甲減完全可以和你“和平共處”。定期體檢、關注身體信號,才是遠離甲減危害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