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成功會師,為加強部隊的團結,毛主席提出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建立川陜根據地的戰(zhàn)略指示,但紅四方面軍的張國燾卻認為紅軍主力應該深入青海、寧夏等地區(qū)。
在多次會談無果后,紅四方面軍和中央軍再次分道揚鑣,8月20日,中央紅軍進入草地,途中將胡宗南主力49消滅在毛爾蓋草地,這次的戰(zhàn)斗可謂是艱辛萬分,雖說最后僥幸獲勝,但中央紅軍的損失也很大。
9月9日到14日,中央多次致電張國燾,希望他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希望兩路軍兵合一處共同抗敵,但此時的張國燾早已被軍閥主義思想沖昏了頭腦,他認為紅四面軍無論是人數、裝備都要強于中央紅軍,因此指揮權應該在自己手里,在這種思想下,張國燾準備另起爐灶對抗中央。
在長征途中,老蔣就委任自己的親信朱紹良擔任甘肅省主席,負責統(tǒng)御甘肅境內的地方軍閥。當時的甘肅有三個地方勢力,一個是地方軍政勢力黃正清保安司令,一個是藏軍勢力楊積慶,還有一個是駐守邊陲地帶的魯大昌。
這三人明面上團結一致,實則有很深的矛盾,對朱紹良的指令也是陽奉陰違。朱紹良讓黃正清派遣部隊守住洮河,魯大昌在臘子口嚴防死守,再往后就是中央軍在后方坐鎮(zhèn)。朱紹良的想法是,讓這些地方勢力先去當炮灰,等他們死的差不多了,再由中央軍接管戰(zhàn)局,一來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二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削弱地方軍閥勢力。
可以說,朱紹良的想法是好的,但現實卻狠狠地給他來了當頭一棒。先遣部隊楊積慶堂而皇之的大開中門將紅軍放走,這樣一來避免自己當炮灰還能保存實力。在通過楊積慶負責的轄區(qū)后,紅軍來到最為兇險的地方臘子口,這里不僅決定中央紅軍北上是否正確的策略方針,更是決定了紅軍能不能由此找到一條生路。
臘子口是四川入甘肅的重要關頭,這里地勢險峻四周都是懸崖峭壁,中間就是臘子河,紅軍幾萬部隊要想過河,只能通過這條羊腸小道。而對面就有魯大昌重兵把守,兩個機槍營端著武器瞄準小橋,旁邊還有兩個師隨時待命。
9月16日,臘子口強渡戰(zhàn)役正式打響。紅一軍團第四團的戰(zhàn)士手握手榴彈試圖接近敵人,但多次進攻都被敵人擊退,狹窄的地形使得大規(guī)模戰(zhàn)役無法展開,躲在地堡里的敵人只要發(fā)射機槍,戰(zhàn)士們的一波波攻擊被迫終止。
幸好當地的一名小戰(zhàn)士發(fā)現,可以從懸崖頂上向下扔手榴彈。隨后兩個連隊順著繩索登上懸崖峭壁,居高臨下將手榴彈扔進敵人的碉堡里。敵人更是想不到我軍居然還會從上方包抄,驚慌失措下臘子口被成功攻破。
聶帥在回憶起這一仗時更是心驚膽戰(zhàn),臘子口這一仗對于紅軍是否能進入甘肅太重要了,對面兩個營的部隊已經周圍兩個師的部隊,這一仗要是輸了,新中國可能就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