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河南商城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里,誕生了一個名叫常玉清的男孩。他從小給地主放牛、砍柴,吃盡了苦頭,也見慣了貧富差距。可誰能想到,這個出身貧寒的放牛娃,后來會成為紅軍將領、抗日功臣、新中國的開國少將,還曾在最危險的戰場上堅守到底。
1929年,時局動蕩,民間抗爭此起彼伏。24歲的常玉清加入家鄉游擊隊,第一次扛起了槍,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反抗壓迫的力量。同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那一年,村里夜里常能聽見傳來的低語:有人在散發傳單、張貼標語,講述“窮人翻身”的道理。
1930年,游擊隊編入紅軍,常玉清成為紅一軍獨立師的一員。隨后紅軍屢次改編,最終成立了紅四方面軍。他先后在紅九軍、紅二十五軍任職,經歷了鄂豫皖根據地多次反“圍剿”。在緊張的戰斗間隙,他常給戰士講解作戰要點,也親自帶頭打先鋒。
在鄂豫皖根據地,常玉清先是連長、后來又任營指導員。他熟悉山間小道,每次戰前都要親自勘察地形。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要活下來,也要打得響!”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北上,他卻留下來堅守根據地,負責重建紅二十五軍。白天修筑工事、夜里整頓隊伍,餓了就啃干糧,渴了就捧溪水。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踏上長征之路。翻山越嶺中,常玉清總是走在最前面,他清楚只有堅定不移,才能帶領更多人活著到達目的地。1935年9月,他們抵達陜北,和其他紅軍會師。隨后,他進入紅十五軍團,參與直羅鎮、東征和西征戰役,鞏固陜北根據地,也為中央紅軍在陜北落腳打下了堅實基礎。
到達陜北后,常玉清還進入紅軍大學學習,系統掌握了政治與軍事理論。他常在紙上畫戰術圖,有時深夜燈火微弱,仍挑燈苦讀。他說:“只有懂得更多,打起仗來才不慌。”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陜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常玉清編入115師344旅,任687團副團長,隨部東渡黃河奔赴山西前線。平型關戰役中,子彈在頭頂呼嘯,他指揮戰士用機槍封鎖要道,成功阻擊了日軍。戰后,他站在山坡上,看著烈士遺體,神情久久未動。
之后,他隨部挺進晉東南,投入根據地建設。他帶隊籌建兵工廠、被服廠,還發動百姓支前,保障前線物資供給。夜里,他常用小油燈記下當天缺少的布匹、彈藥,反復琢磨解決辦法。
1940年,常玉清奉命南下,趕赴皖東北支援南方抗戰。次年初,國民黨頑固派挑起皖南事變,包圍新四軍主力。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重建,他被調入新四軍第三師,任第8旅副旅長。隨后,他帶隊挺進蘇北,參與剿匪、對日作戰。
那時的蘇北,既有日軍,也有地方土匪和國民黨頑固派。一次夜襲,常玉清帶隊摸到敵軍陣地三百米處,突然遇雨,泥濘沒到小腿,他囑咐戰士:“忍著,等信號彈!”等到信號彈升空,立刻發起沖鋒,一舉擊潰敵軍。
抗戰勝利后,常玉清繼續留在華東戰場。先后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漣水、鹽南等戰役,又在淮海戰役中率部堅決阻擊,配合主力合圍敵軍。渡江戰役時,他指揮部隊突破江防,為東南沿海的解放鋪平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常玉清擔任蘇北軍區副司令員、江蘇軍區副司令員,主要負責剿匪和維穩。他走村串戶做動員,常說:“讓百姓安心,天下才安。”夜里,他常在油燈下和干部們研究計劃,白天還要巡查城鎮安保。
1955年,50歲的常玉清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少將。授銜后,他仍堅守崗位,投入部隊正規化建設。可多年奔波積勞成疾,1965年,常玉清不得不因病離職。離職那天,部隊送行,他只是揮手淡淡地說:“聽黨指揮,繼續干。”
離休后,他雖不在一線,但仍關心國防建設,經常寫信給組織提意見。晚年,常玉清定居江蘇,常有人來請教,他總是擺手:“我是老兵,說說經驗罷了。”
1991年,常玉清因病去世,享年8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