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當提到高質量的陪伴,很多父母會戛然而止,鴉雀無聲。
后一片聲音蕩漾著:“我每天都那么忙,早出晚歸的,哪里有時間陪伴孩子啊,回到家忙里忙外的自己連喘個氣的時間都沒有。”
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異口同聲。
我只能說:“借口、借口、借口!”
甚至有些父母都在外打拼,多年沒回家,甚至孩子都丟給爺爺奶奶帶養。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賺錢養家沒錯,但孩子真的不能生了不養育。生兒育女,養育的目的就是除了養還需要育。我們平常聽人家罵人的話叫:“沒教養”,這一含義是提醒我們為人父母長輩的,對待自己的兒女,讓兒女必須做到要有家教,有修養,不能丟了人的大根大本。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不是需要有多高級。在最重要的那時間點,父母真的放下手上所有工作,帶著穩定愉悅的情緒且用心的與孩子陪伴,哪怕是讀半小時的繪本故事,陪孩子做做飯菜,都是高質量的陪伴。
當你真正用心有效的和孩子溝通,孩子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父母的用心,而且這份感受可以讓孩子當下還是以后都有安全感,對做事有信心,對生活有希望。
別認為那半小時的用心陪伴毫無重要。
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我沒時間,每個人都很公平,一天都有24小時,我不相信一天里一個人別說要抽幾個小時來陪伴孩子,再不行半小時都應該有吧?
如果沒有,那活著也沒啥意義了。說句難聽點的話:“當初就不應該生育子女。”
畢竟人生僅僅才3萬天而已。
我們看到的教育書籍、文章,以及媒體,更多的較于刻板,規矩。比如說高質量陪伴要一周去旅游一次,一天陪伴多少小時,完成什么游戲項目等等。這對于很多普通家庭來說,真的不合適,尤其是對于職場人士和多子女的家庭。
舉兩個例子:
1、
平常一到午餐晚餐時間,我會和孩子一起做飯,讓孩子把土豆洗干凈,并切成細絲,慢慢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再洗菜或淘米過程,孩子會自動發問蔬菜和大米的來源,我們又能給孩子上一節課,告訴食物來源的不易,等他們吃飯的時候就不會浪費食物,而懂得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切菜過程,孩子們也會問我為什么要切得細細的,我可以從他們發問的問題上,給他們深度的講解切入人生話題。切太厚了煮不熟,切細點易熟透還更能入味。切細點,就是在培養專注和細心工作,雖然花的時間多點,但更能容易成功,慢、穩才是快,所謂慢工出細活。
2、
在晚上的時候,會花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好習慣是需要養成的,雖然身教大于言教。每天晚上亦是如此,從故事中引出道理給孩子講解,孩子就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言教,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親子關系自然穩固。
我們花的僅僅是時間,卻能換來孩子一整晚的溫馨時刻,太值得了。一家其樂融融,還有什么比這還幸福的事呢?
總結:
高質量陪伴等于父母的用心專注×給孩子提供創造力×孩子的回應。日常中都處處存在育兒機會。大道至簡,其實高質量的陪伴就是用心全心投入其中和孩子們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