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月不雨,旱地千里,百姓叫苦不迭。朱元璋急得團團轉,找來劉伯溫求雨。
誰料,劉伯溫竟然說,要斬殺一人才能換來天降甘霖。這話一出口,朝堂上下頓時一片嘩然。
事情發(fā)生在洪武元年,那是朱元璋剛剛登基的頭一年。明朝初建,可謂百廢待興。
朱元璋一方面要重整國家秩序,另一方面也要安撫民心,讓百姓看到希望。然而偏偏這一年天公不作美,從春天到夏天竟然一滴雨都沒落下來。
田地干裂,莊稼枯萎,十幾個州府接連上奏旱情,災民無處安身。作為新皇帝,朱元璋壓力山大。
說受命于天,結果剛登基就遇到大旱,這讓他說什么都覺得理虧。
看著災情一天天加重,朱元璋實在坐不住了。他想到自己的左膀右臂劉伯溫,這人號稱“諸葛再世”,深諳天文地理和奇門數(shù)術。
雖然朱元璋平日不太信這些,但眼下也顧不得那么多,只能親自下旨讓劉伯溫趕緊進宮,想辦法解決這場旱災。
劉伯溫接到旨意后,心里也犯難。從開春到盛夏,干燥的西北風吹個不停,江河幾乎斷流,他推算了半天,發(fā)現(xiàn)這雨是怎么都求不來的。
哪怕他真是“諸葛再世”,也得講究天時地利,可眼下天時地利都不占,他也束手無策。然而,朱元璋的態(tài)度很明確:哪怕下不來雨,也得做出點動靜,讓百姓看到皇帝的誠心。
于是,劉伯溫開始籌備祭祀求雨的儀式。
就在祭祀即將開始時,劉伯溫突然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要求:要斬殺一個人,才能求雨成功。這話讓朱元璋和滿朝文武都愣住了:殺人能換來雨?
這人是誰?為什么非殺不可?
劉伯溫要殺的人叫李彬,是中書省都事,負責幫丞相處理文書,相當于丞相的私人秘書。按說這個職位沒什么實權,可問題是李彬貪贓枉法,欺壓百姓,早已民怨沸騰。
劉伯溫查實了李彬的罪行,原本打算直接奏請朱元璋將其正法。然而,他卻拿到了一道赦免令。
這讓劉伯溫大為光火:一個罪大惡極的貪官,竟然還能被赦免?
經(jīng)過調查,劉伯溫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因。朱元璋之所以赦免李彬,是因為丞相李善長出面求情。
李善長跟朱元璋是老鄉(xiāng),兩人關系非同一般。而李彬也是淮西人,與朱元璋和李善長同鄉(xiāng)。
這就涉及了明初朝堂上的一股特殊勢力——“淮西勛貴”。這些人多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老部下,建國后封官賜爵,勢力龐大。
在南京城里,他們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甚至私下結黨,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劉伯溫一向主張以律法治天下,在他看來,縱容這些勛貴胡作非為,最終只會害了國家。他所在的浙東文官集團也支持“嚴于律法”的理念,因此明初朝堂上形成了兩大陣營:淮西勛貴和浙東黨派。
雙方斗得不可開交,而李彬這件事正是矛盾的一個縮影。
劉伯溫認為,李彬的存在不僅是對律法的侮辱,更是對民心的傷害。他靈機一動,連夜寫奏折送到朱元璋面前。
他在奏折中說,天下大旱正是因為奸佞小人橫行,惹怒了上天。只有斬殺這些敗類,還大明一個清明之世,才能換來天降甘霖。
朱元璋看到奏折后,果斷下旨:斬立決。
收到旨令后,為防夜長夢多,劉伯溫迅速將李彬處決,并順利完成了祭祀求雨的儀式。然而,天上依然滴雨未下,旱情絲毫沒有緩解。
這時候,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勛貴開始發(fā)難,他們大肆彈劾劉伯溫,指責他在祭祀前斬殺大臣,犯了血光之災,導致求雨失敗。
面對群臣的攻擊,劉伯溫心灰意冷。他借著妻子去世的理由辭官回鄉(xiāng),暫時避開了這場風波。
朱元璋雖然知道劉伯溫受了委屈,但明朝初建,他也不便公開為他撐腰。然而沒過多久,朱元璋回到南京城后,再次征召劉伯溫入朝,并以他的手開始整肅朝堂,打壓淮西勛貴的勢力。
參考資料:[《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