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在烈日的烘照下,我們的身體也經受著“烤驗”,當暴露在一個高溫環境下,中樞體溫會持續上升,有時人的體溫都高達40℃,除自感很熱、周身皮膚發紅(一般不出汗),甚至失去意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暑了。中暑是一個會持續進展的疾病,按照病情由輕到重,其包括熱疹、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熱射病。熱射病是中暑的最嚴重的類型,一般會在24~48 h內出現多器官損傷,并可能迅速發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導致死亡。在高溫環境下,要做好防暑降溫措施,預防中暑和熱射病的發生。如果出現中暑癥狀,要及時處理,避免病情加重發展為熱射病。炎炎夏日,生命隱形殺手-熱射病,熱射病已從醫學名詞變成威脅成都人生命的隱形殺手。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醫學參考報》第一屆醫學科學普及工作專家委員會、《醫學參考報》心肺復蘇學專刊及全科醫學精準健康傳播專刊組成的公民生命健康科普系列指南編寫專家委員會,依據中暑的基本特性及規律,特總結“五九”四十五條防控中暑指南。
一、五種“度”易中暑
環境溫度33度:高溫和高濕環境容易中暑,環境溫度33度時,如果相對濕度超過40%,人體就會出現體溫調節困難,熱指數將達到33,容易中暑。而隨著環境濕度增加,中暑發生率將逐漸增高。當環境相對濕度超過90%時,熱指數達到55,容易發生重度中暑,危及生命。
環境溫度35度:如果相對濕度超過40%,熱指數將超過37,當環境相對濕度超過75%時,熱指數可達到56,容易發生重度中暑。
環境溫度37度:同樣相對濕度超過40%時,熱指數將超過42,而環境相對濕度超過70%時,熱指數可達到57,容易發生重度中暑。
環境溫度38度:同樣40%的相對濕度下,熱指數將超過45,當相對濕度超過65%,就可以使熱指數達到58,容易發生重度中暑。
環境溫度40度:僅僅在相對濕度40%時,熱指數就將超過48,中暑發病率明顯增高。當相對濕度超過55%時,就可以使熱指數達到58,容易發生重度中暑。
▲與溫度、濕度相關的熱指數表
土黃色:人體的體溫調節困難/橘黃色:代表危險,熱射病發病率增高/褐色:代表極度危險,極易發生熱射病
二、五種“人”常中暑
老者:老年人由于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使散熱不暢。有的老人行動不便,感知功能降低,不能及時調整身體,可是局部散熱受阻。
幼者:嬰幼兒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指肪較多,尤其是在新生兒體內,具有保溫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較高,對散熱不利。
孕者:孕產婦由于懷孕或產后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終日逗留在通氣不良、溫度較高的室內,就容易中暑。
訓者:高強度運動、訓練者主要指運動員、軍人等需要高強度訓練的人群,高強度的運動會加速體內產生熱量,運動量越大,產熱越多,越容易中暑。
勞者:特殊環境勞動工作者主要指出租車司機、煉鐵工人等需在高溫環境長期工作的人群。環境溫度太高使得自身熱量升高,熱量無法排出,容易發生中暑。
三、五種“房”留中暑
下廚房:廚房往往狹小,操作時會產生大量的熱,環境溫度升高,使得機體熱負荷過大,自身熱量升高,體溫調節機制失衡,容易發生中暑。
守機房:機房往往密閉,大量機器運行會產生大量的熱散不出去,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機體熱負荷升高,體溫調節機制失衡,容易發生中暑。
桑拿房:桑拿房作為一種人為增加外界溫度促進自身排汗的方式,使用比較廣泛。但是這種高溫環境下容易機體熱負荷升高,體溫調節機制失衡,中暑風險增大。
睡車房:車內空間密閉狹小,溫度上升較快,有的人因一些情況需睡在車里,還有的家長將小孩放在車里,這種密閉環境很容易發生中暑,也有些悲劇被媒體多次報道。
無風房:無風房就是指空氣不流通的空間,尤其要注意地下室,空氣不流通且高濕環境,一則容易缺氧,二則熱量不能散開,中暑事件容易發生。
四、五種“藥”誘中暑
降壓藥:由于夏季氣溫較高,血管擴張,服用降壓藥后血壓會比較低。尤其是利尿藥使排尿和排汗增多,機體容易出現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可能出現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慌等中暑癥狀。
胃病藥:阿托品、顛茄等藥物,能治療胃痙攣引起的胃痛。服用這類藥物后,人的汗液分泌受到抑制,體內熱量無法正常散發,在高溫之下非常容易中暑,甚至出現虛脫。
抗抑郁藥:氯丙嗪、奮乃靜、三氟拉嗪等精神類藥物,有干擾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服用這些藥后,人體的體溫不能保持恒定,而是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因此,在炎熱的夏季,服這類藥易導致體溫升高,甚至中暑。
解熱鎮痛藥:發燒時可能會服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等退燒藥,這些藥物在解熱鎮痛的同時,還會發汗,造成人體中鉀的流失,出現四肢無力,嚴重的還有可能讓人因為脫水而中暑。
部分感冒藥:有些復方感冒藥含有偽麻黃堿,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會使人體排汗減少、無法有效散熱而中暑。
五、五種“病”致中暑
心血管疾病:炎熱會使人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病人,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在體內積蓄,便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作用于下丘腦產熱中樞,令機體產熱加速;也可使機體釋放大量兒茶酚胺類物質,促使血管痙攣收縮,散熱不利。
代謝性疾病:營養素的缺乏可使腎臟濃縮能力減退,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先天性汗腺缺失者,無法及時通過排汗散熱,導致體內熱量聚積,容易中暑。
系統性疾病:硬皮病由于汗腺阻塞或破壞,蒸發散熱的途徑被阻斷,使熱量積蓄體內而引起中暑。
代謝性疾病:甲亢、糖尿病等患者,由于自身代謝功能障礙,使機體對內外環境溫度和變化反應遲鈍,雖熱量已積蓄體內,但病人自覺癥狀卻出現較晚或不自知,引起中暑。
六、五種“食”降中暑
吃瓜蔬:西瓜、黃瓜等含水量高,富含鉀元素,補水補鉀,助力維持電解質平衡,緩解暑熱口渴。
喝豆湯:綠豆湯、紅豆湯等傳統消暑湯品,清熱解暑、補充水分,幫身體抵御暑氣。
食清淡:夏季多吃涼拌菜、清炒時蔬等清淡飲食,少油少辣,減輕腸胃負擔,利于散熱。
嚼酸食:山楂、酸梅等酸味食物,刺激唾液分泌,提升食欲,還能促進消化,緩解暑熱乏力。
飲茶水:綠茶、菊花茶等清熱降火,茶多酚助力提神醒腦,補充水分同時舒緩燥熱。
七、五種“涼”抗中暑
尋涼地:涼地就是指陰涼沒有陽光直射的地方,可以避免因環境溫度過高而使機體熱負荷增大。
扇涼風:涼風可以加速熱量的散失,能夠幫助機體散熱,降低熱負荷。
飲涼水:通過低溫液體可以來幫助機體加強散熱,通過熱“對流”與“傳導”降低熱負荷。
穿涼衣:通過戴帽子、護袖等措施來避免陽光直射,降低外界熱負荷對機體的影響。
涂涼霜:通過涂抹防護霜等來保護機體,降低外界熱負荷對機體的影響。
八、五種“早”控中暑
早識別:早期識別中暑,立即脫離高溫高濕環境,迅速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平臥。在野外條件下,可以利用樹木、地形進行遮陽及通風,解開患者衣領口、腰帶,脫去外衣以利于呼吸和散熱,有條件可送至有風扇或空調的房間。
早降溫:采用冰敷降溫、冰水擦浴、蒸發降溫,或冰水浸泡、冷水浸泡等方式,有條件時可以使用調節溫度的電子冰毯等。爭取30分鐘將體溫降至39℃以下,2小時降至38.5℃以下。
早補液:應適當增加飲水,不要等到口渴時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溫下活動,每小時應喝水500-1000毫升,少量多次飲用,同時要注意補充含有鹽分和礦物質的液體。
早防燥:躁動不安的患者要高度警惕,要注意防止跌倒損傷和控制抽搐,有條件時可靜脈或肌內注射地西泮等藥物。
早送醫: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昏迷等嚴重情況時,應盡早送醫。轉運過程中,應將昏迷患者頭偏向一側,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氣道內分泌物,防止嘔吐誤吸。對于意識不清的患者,禁止喂水。轉運途中仍應繼續相關降溫等處理。
九、五種“知”防中暑
認知誤區一:中暑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會危急生命,部不及時降溫以及就醫,使病情迅速進展到熱射病伴多臟器功能衰竭,而失去了最佳救治時機。
認知誤區二:把中暑的發熱混同為一般性發熱,自行給與非甾體解熱鎮痛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對乙酰氨基酚等。這些藥物會增加胃腸道粘膜的通透性,并降低腎小球濾過率,從而加劇熱射病的器官損傷,特別是消化道出血以及肝功能損害。
認知誤區三:口服麝香正氣水,能防中暑。一到夏天,藿香正氣水就成了很多人家里的必備藥品。腸胃不適來一瓶,緩解暑熱來一瓶。其實藿香正氣水,成品含40%~50%的酒精。藿香正氣水并不用于預防中暑,而用于「治療暑濕感冒」。酒精是中暑的易發因素之一且可能加重脫水,讓中暑加重。而藿香正氣口服液和藿香正氣軟膠囊,成品不含酒精可適當應用。
認知誤區四:發現中暑,現場以及送醫過程不降溫。發現中暑/熱射病,及時撥打120或999,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辦法降溫。遵循"降溫第一,轉運第二、邊降溫,邊送醫" 的原則。熱射病如果做到30分鐘把溫度降到39℃,可以做到不死人,稱為黃金半小時。
認知誤區五:溫度沒有超40℃,不認為是熱射病。核心體溫<40℃并不能排除熱射病,強調應根據患者病史信息結合臨床表現來診斷熱射病。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造成熱射病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高溫高濕的環境和或劇烈的運動。再加上以下四點中的一條:(1)出現意識障礙,比如抽搐或昏迷;(2)體溫大于40℃度;(3)兩個以上臟器出現功能衰竭;(4)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即可確診熱射病。
誠然,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或烈日下,引起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及散熱功能障礙,熱能積累所致的高熱、無汗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為主的綜合征。我們熟記上述45條,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增加熱的傳導、熱的對流及熱的蒸發,這三種散熱方式就像是一個不保溫的“涼瓶”,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熱習服訓練更是我們防中暑的“暖瓶”。我們強調的45條主要針對太陽輻射等自然因素所致的高溫而言,實則人類活動所致的溫室氣體輻射要遠高于前者,人類與氣候變化在做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勝利不會帶來鮮花和桂冠,失敗卻以子孫后代的生存為代價!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們應從自身做起!
【參考文獻】:
[1]劉中民,《圖說災難逃生自救叢書:極端高溫》,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10月
[2]劉中民、王立祥,《相約健康百科叢書:災難逃生急救》,人民衛生出版社,2024年8月
[3]張玉想、宋青、孫海龍,《熱射病診療實踐與臨床思維》,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年8月
[4]王立祥,《王立祥:化“萬一”》,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
主審:劉中民 / 主筆:王立祥、劉中民、張玉想、周飛虎、王洪武、李靜、王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