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通訊員 王玲玲)清晨的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陽光灑在盧舍那大佛慈祥的面容上。來自摩洛哥的國際學生玫瑰仰望著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雕像,輕輕觸摸著斑駁的石壁,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太震撼了!”玫瑰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我們摩洛哥的非斯古城,工匠也用雕刀講述信仰,只不過載體是馬賽克而非巖石”。她的身旁,中國學生劉顏翠正在用手機記錄這一場景,她們還不時交流著對唐代藝術的看法。
豫北醫學院2025年“行走河南·感知河南”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龍門石窟研學。劉顏翠/攝
這是豫北醫學院2025年“行走河南·感知河南”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一個普通場景。6月底以來,來自6個國家的14名國際學生,與16名中國學生一起,踏上了一段探尋中華文明之源的旅程。
此次活動由豫北醫學院外事部主辦,行程涵蓋新鄉、鄭州、洛陽、開封等歷史文化名城,活動中,中國學生通過擔任雙語文化講解員強化傳播能力,國際學生通過實地探訪增強文化感知。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遺產資源。該校副院長馬波介紹,本次活動以文化為紐帶,創新采用青年學子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文明對話,通過組織中外學生實地探訪、深度體驗,引導他們用多元視角記錄真實、立體、全面的河南形象,讓生動的“河南故事”成為連接世界、促進理解的橋梁。
豫北醫學院2025年“行走河南·感知河南”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洛陽市洛邑古城。劉顏翠/攝
在為期10天的研學中,中外學子們走進清明上河園體驗宋代市井風情,嘗試糖畫制作,撫觸牡丹繡品,觀看千年“打鐵花”,在移步易景中感受“東京夢華”的繁華盛景;漫步龍門石窟,探訪洛陽博物館,在盧舍那大佛的“東方微笑”和唐三彩駱駝的“昂首嘶鳴”中領略洛陽古都的千年風華;在鄭州,他們踏訪千年古剎嵩山少林,感悟“拳禪合一”的東方智慧,走進河南博物院,在文物的長河中觸摸華夏文明;走進建在駝人集團的中國醫學博物館,從戰國青銅手術刀的精密設計,到宋代針灸銅人的科學智慧,到智能化麻醉設備的精準調控,再到微創介入導管、可穿戴心電監測智能衣等“中國智造”明星產品,一條從歷史積淀到技術追趕、并跑乃至領跑的清晰脈絡展現在他們眼前。
豫北醫學院2025年“行走河南·感知河南”中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在登封市嵩山少林寺體驗少林武術。高哲浩/攝
“這一路走來,我最喜歡少林武術!以前只是和家人在電視上看過,這次是近距離觀看和學習,太激動啦!活動結束后,我會把這些天的見聞,寫成文字,分享給家鄉的更多人!”來自尼日利亞的國際學生Merit興奮地說。
“和外國同學一起行走河南,感知河南,讓我從新的視角重新認識了華夏起源。”豫北醫學院2023級臨床醫學專業的鄭衛毅說。
鄭衛毅表示:“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文明從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交流互鑒中生生不息,比如在新鄉參觀比干廟的時候,尼日利亞的吉米就分享了他們家鄉的諺語‘真理比生命更沉重’。”
馬波表示,學校將持續創新文化交流形式,在促進青年友誼與文明互鑒的同時,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注入新活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