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葫蘆童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在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葫蘆盆村正式啟動紅色本土文化實踐服務。開營儀式的順利舉行與特色課程的成功開展,標志著這場以傳承紅色基因、播撒文化種子為核心的10天實踐活動全面拉開序幕,也成為高校力量助力鄉村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實踐。
開營儀式:搭建橋梁,凝聚成長共識
開營儀式上,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指導教師王俊山簡要介紹了實踐團的基本情況,包括志愿者團隊的組成、活動的時長和整體安排,讓孩子們對接下來的課程和活動有初步了解,減少陌生感,激發其參與興趣。實踐團志愿者依次進行自我介紹,清晰闡述教學方向與職責,以嚴謹親和的態度與孩子們建立聯系。“識人小英雄”互動游戲環節中,志愿者通過結構化游戲引導孩子們相互認識,有序的信息交換不僅消除了陌生感,更營造出互助協作的氛圍,為團隊式教學奠定基礎。
隨后,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共同制定課堂規則。經集體討論、民主表決,“發言舉手”“尊重他人”“維護班級秩序”等規范被確定并公示。這一過程既強化了孩子們的規則意識,也培養了其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感,為后續教學有序開展提供了保障。隨著各項議程完成,開營儀式圓滿落幕。
為充分了解兒童需求,動態調整課程,實踐團以“期待樹”的方式讓兒童表達期待和需求,孩子們寫下了“希望我能鞏固知識,學英語,希望父母能理解我。”“我想學音樂,音樂像人學習一樣學無止境,去探索音樂的趣味。”“我想在夏令營學會畫畫。”
首課開講:跨界融合,傳承文化根脈
開營儀式后,關舒文同學執教的《跨越山海遇見英山》課程率先開講。以“從北京到英山,你好”為主題,課程通過對比兩地文化,讓孩子們在跨界視野中感受傳統魅力。
課堂上,關舒文系統講解北京京劇藝術,并結合視頻、互動加深印象。轉入英山本土文化時,詳細介紹黃梅戲歷史淵源與藝術特色,并現場示范演唱《女駙馬》選段引發共鳴。隨后張雨萌同學為兒童們現場演奏葫蘆絲,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樂器的魅力。“第一屆臉譜繪制大賽”中,孩子們結合京劇臉譜知識動手創作,經評選產生一、二、三等獎,作品展示進一步深化了學生文化認知,使其清晰區分京劇與黃梅戲差異,增強對本地文化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隨后開展《畢昇故里文化傳承》課程,志愿者們通過活字拼圖、實地操作等形式,讓孩子們感受古代科技智慧,在視頻與講解中,帶領孩子們了解活字印刷之父畢昇正是英山先賢。從游戲互動到深度實踐,這堂課程讓孩子們在“知家鄉—懂科學—愛傳統”的遞進中,既觸摸了英山本土的文化根脈,也埋下了傳承非遺的種子。當孩子們揮著自己印的作品與志愿者們合影留念時,古老的活字印刷術,正通過新一代的聲音與雙手,續寫著它的傳承故事。
開營儀式的成功啟動與首日課程的圓滿落幕,為本次暑期夏令營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葫蘆童夢”實踐團后續調研工作的有序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首日活動中,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到兒童的純真與童趣,這讓團隊幫扶留守兒童的決心更加堅定。“葫蘆童夢”實踐團將持續以生動課堂為載體,推動紅色基因與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扎根,促進高校力量與鄉村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來源:葫蘆童夢實踐團
編輯:屈老師
審核: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