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人們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奔波,人際關系有時顯得疏離,陌生人之間的關懷與互助愈發珍貴。但總有人能打破這種冷漠,用無私的奉獻和深沉的愛,為社會帶來溫暖與希望。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的鄭愛玉,便是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愛心踐行者。
一、苦難中淬煉的堅韌底色
1978年,鄭愛玉出生于仙居縣白塔鎮抱珠村的貧困農家。父母是勤懇的農民,沒什么文化,卻要拉扯6個孩子。一家生計全落在幾畝薄田上,日子過得極為艱難。鄭愛玉自幼就扛起家務重擔,洗碗、喂豬、放牛,稍大些便隨大人下田,割稻插秧,每一滴汗水都飽含對家庭的擔當。小學畢業后,受重男輕女觀念影響,加上父母生病致貧,哥哥成家分家,姐姐遠嫁,照顧父母的責任落到她肩上。為讓弟弟讀書,她放棄學業,留家操持。然而,16歲時,父母因病離世,還留下債務,鄭愛玉只能與弟弟相依為命,在困苦中艱難求生。
之后,鄭愛玉和弟弟前往上海打工,跟著哥哥姐姐在小吃店做早餐,凌晨一兩點便要起床準備食材,工作環境艱苦,做大餅時雙手常被燙傷,但賺錢開店當老板的信念支撐著她。后來,他們在上海擁有了自己的大餅油條店,雖成為老板,卻面臨生意好壞不定、房租和生活開銷的壓力。
二、以善為燈,照亮他人困途
鄭愛玉自幼善良熱心,路上遇糾紛會主動勸解,見人受欺負便挺身而出,碰到需要幫助的老人也絕不袖手。2000年,她在仙居縣南門開餛飩店時,就曾資助并照料兩名無人照顧的小孩。而后,在后溪路開店時,她開始長期幫助孤寡老人,最初是送錢和生活用品,后來甚至騰出房間讓幾位老人住下。
多年來,她無償照顧了各類殘疾、生活困難人員達好幾百人,包括照料6名智障兒童使其能正常上學,讓3名精神殘疾兒童狀況好轉,照顧智障流浪漢小趙10年助其能獨立生活工作,照顧70多歲孤寡老人20年使其身體健康,撫養2名父母雙亡的孤兒長大,助其學一技之長,還照看2名父母殘疾的家庭困難兒童——這兩個孩子的家庭尤為艱難,父母均為聾啞殘疾,從不燒飯、不帶孩子,孩子常常餓著肚子,不穿衣服,大便小便拉在身上、地上、床上,擦大便時甚至弄在墻上,是鄭愛玉將他們從困境中接出,悉心照料。此外,她還曾長期照顧一對失去20歲兒子的夫妻,為他們端屎端尿、燒飯洗衣,一做就是五六年。
為資助這些人,收入微薄的鄭愛玉想盡辦法,做家政、到工地運垃圾,再苦再累的活都肯干——正如她所說:“像我們是特殊情況家庭,這個都該救助的嘛,像救助站一樣,我只能付出這些耐心和辛苦,挑沙子扛水泥。”
如今,她的事跡經互聯網傳播,短視頻平臺上的愛心人士紛紛送物資支援,每天都有不停的人送來米、油等糧食以及鞋子、衣服等物資,還有一位大姐幫忙支付房租。同時,政府和社會也給予了她肯定:2016年10月,她被浙江省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等政府部門評為“浙江好人”,義工服務時數超過57000小時,還榮獲敬老助老模范等多項市縣榮譽證書。
三、善舉路上的荊棘與深層困境
然而,鄭愛玉的愛心之路從未平坦。近期,她遇到的諸多困境,讓這份堅守愈發沉重,背后更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與掙扎。
“家”的崩塌與安置之難:她租住的房子被房東收回,房東不僅不退還2萬元,還打電話趕她走,當時她沒租到房子,只能帶著收留的人在馬路邊睡,去年八、九月份都在路邊生活,后來經公安局協調,爭取到半個月時間找房子。如今,她仍急需安置長期收留的十幾個人,包括孤兒、困難兒童和孤寡老人。這“一大家子”的住所成了她心頭最急的事,“我必須盡快找到新住所,護孩子們平安,守老人們健康。”
孩子的教育困境:她收養的8個孩子中,3個已順利入學,剩下5個仍面臨困境。其中3名非縣城戶籍的初中孩子,她希望能安排進入離家較近的中學,這樣便于白天同時接送收養的3個小學生以及自己的女兒。畢竟鄭愛玉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時間和精力都十分有限,還要賺錢養活收養的弱勢群體和殘疾人。近期她甚至自己腿受傷了都舍不得花錢治療,還得帶病爬山,幫殘疾人家庭摘楊梅。然而,在與有關部門的溝通中,事情進展得十分艱難,對方推薦的學校路途遙遠,這對于接送和照料孩子們來說極不現實。“這些孩子跟著我不容易,我得護著他們好好生活、安心讀書。”
流浪漢的歸宿之惑:她照顧了11年前的流浪漢小趙,在2025年四五月份被相關單位以“妥善安置”為由接走,可如今小趙卻仍在外面流浪,還因胃病嚴重需要手術。鄭愛玉為此痛心不已:“我能照顧好他,病好了還能一起幫忙做事。”可小趙的姑姑拿走他的醫保卡和殘疾證,卻又拒絕為他醫治,鄭愛玉愿意接他回來照顧,卻有心無力、好事難成。
善意常被曲解成“麻煩”:有一次,她幫不會用手機收款的殘疾枇杷攤主墊錢,還為迷路的路人報警,結果反遭誤解,手部受傷,甚至被人罵“做好事太多惹人煩”。2018年,她甚至因行善而遭到毆打。鄭愛玉無奈地說“一次次做好事被誤會、被傷害,還抹黑了我的名譽,心里的苦真是說不出來。”
來自“同行”的阻礙:有同行協會會長,曾打電話威脅她:“好事不要做太真,你做了好事,大家都信你,不信我。”還揚言在縣里人脈廣,能針對她。鄭愛玉報案后,對方才停止在網上造謠抹黑。還有其他同行協會會長,曾通過深圳某基金會為她爭取到每月500元的資助,持續五年后,卻向基金會謊稱她“打孤兒、打小孩”,惡意挑撥離間,導致資助中斷。不僅如此,他還在相關平臺散布謠言,詆毀她“利用孩子博關注”。
面對這些同行的威脅、搞破壞和取笑,試圖讓她放棄做好事,鄭愛玉雖感無奈,但仍選擇堅持。“現在我好事做的太多,沒人關注。政府給的榮譽感沒有了,沒組織、沒人幫我維護名譽,反而讓我難做人”,正說著,鄭愛玉又接到電話:一位照顧的老人發高燒,從仙居轉到臨海就醫;還有一位一米高的殘障人士病情嚴重。“我現在就要坐車去臨海,他們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四、以愛為舟,盼渡困境之河
即便深陷泥沼,鄭愛玉的信念從未動搖。“我一年一年過來不容易,但很堅強。”她最大的愿望,是辦一所愛心養老院,“讓更多像他們一樣的人有個真正的家”。為了這個目標,她拼命賺錢:“前段時間賣楊梅攢了點錢,我想把事情做好,不能讓跟著我的人受委屈。”
她的委屈,藏在每一次被誤解的善舉里;她的堅持,寫在每一個被拯救、被善待的生命中。正如她所說:“反正要做好事,誰也攔不住我。我要做,就要把這些孩子都救活。”
鄭愛玉的故事,是一個普通人在苦難中堅守善良的真實寫照。她用雙手托起數百人的希望,卻在自己的困境里獨自撐船。她的經歷告訴我們:善良從不是軟弱,而是歷經風雨仍選擇溫暖的勇氣。
在此,我們盼望相關領導部門能關注到她的困境,為她解決住所、入學、救助等實際問題;也希望更多好心人能伸出援手,通過當地社區、慈善機構等正規渠道聯系她,助力這份愛心續航。
因為,每一份小小的支持,都是幫她渡過困境之河的力量;每一次對善舉的守護,都是在為這個社會留住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