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改革委穩定豬價政策,包括限制產能擴張、降低生豬出欄均重、限制二育等,預計將持續全面落實,會對生豬養殖產業產生深遠影響,2025年生豬養殖行業有望獲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競爭力的養殖豬企將獲得超額收益,2026 年生豬價格也有望超市場預期。
杜鵬/文
生豬養殖行業迎來關鍵政策信號。
繼相關部門出手調控母豬產能與二次育肥后,政策層面再度出臺“組合拳”調控生豬產能。據媒體報道,近期多家豬企參加了“生豬生產調度會”,會議提出了具體的生豬生產調控目標,將對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在現有基礎上調減100萬頭左右,降至3950萬頭。
生豬價格自2024年8月階段登頂后持續下跌至今,養殖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在此背景下,5月以來國家相關部門接連出臺政策引導主動去產能,向外界釋放出穩豬價的積極信號,增強了市場對未來豬價企穩回升的預期。
政策釋放積極信號
同花順財經發布的正信期貨研報內容顯示,本次“生豬生產調度會”由農業農村部于6月10日召開,全國畜牧總站和各省農業農村廳參加。這次會議對各省提出了具體的生豬生產調控目標,主要政策包括:全國能繁母豬調減100萬頭至3950萬頭;優化生豬生產,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導降低出欄體重,國儲收儲體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強監測,地方也要將二育等情況納入監測,每月向農業農村部上報能繁、存欄、均重、二育等情況。
該研報還指出,本次調控并不僅限于頭部集團企業,而是面對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的調控。目前頭部企業已經做出表率,穩步降低能繁母豬存欄量,并明確了降重計劃,未來2-3個月的時間里將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國家相關部門已召開會議協調去產能。多家企業禁止售賣二次育肥已經在執行當中,其中,牧原股份相關人士表示,“當前公司結合內外部情況,決定不對二次育肥客戶出售商品豬。相關部門具體政策信息還請以官方文件為準。”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強烈,5月30日,巨星農牧、湘佳股份等多只豬肉股漲停,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龍頭股漲幅均超4%,充分反映了市場對這些政策效果的積極預期。
在出臺劍指生豬產能政策的同時,國家在啟動凍肉收儲方面也開始積極行動。6月11日,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競價交易1萬噸,這是2025年以來首次真正意義的國產凍豬肉收儲,此前5次收儲都屬于等量輪儲,此次承儲企業需在8月10日前保質保量完成入庫。
國家連出政策“組合拳”,背后是生豬行業長達數月的階段性調整。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最新的4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038萬頭,環比持平,同比增長1.3%——自2024年6月以來,能繁母豬已連續11個月維持在4000萬頭以上,長期接近綠色產能區間上限,新生仔豬數量也是持續攀升。這一趨勢直接反映在出欄量上——2025年一季度,21家上市豬企中近八成出欄量同比上漲,總體增幅達到27.49%。與此同時,2025年3-4月“二次育肥熱”卷土重來,部分大型豬企的出欄均重也在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應壓力。
供需失衡導致生豬價格自2024年8月登頂后持續下跌,全國均價已從21元/公斤跌至14元/公斤左右。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5年6月第2周,全國生豬出場價格為14.45元/公斤,較前期下降1.77%,刷新17個月低點。
養殖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當周,自繁自養生豬養殖利潤為虧損2.9元/頭、外購仔豬養殖利潤為虧損210.64元/頭。
短短一個月內,“打擊二次育肥、控出欄體重、暫停擴產、啟動凍肉收儲”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調控密度與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釋放出了明確的“穩豬價”積極信號。
各有側重的調控
從政策設計來看,每項措施各有側重。
對于暫停二次育肥銷售,中國豬產業鏈生態圈平臺(CPICP)會長姜樹林分析稱,該項措施針對的是市場投機行為,減少人為制造的供應波動。歷史數據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機行為會導致豬價波動率從±25%擴大至±40%,而通過切斷投機鏈條,政策推動價格回歸供需基本面。廣東此前類似的調控實踐已經證明,減少投機性壓欄能夠避免類似2024年5月單日豬價暴跌1.6元/斤的極端行情。
據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澤坤分析,“調控二次育肥,對8-9月的豬價將產生直接利好。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維護后續豬價的平穩和產業長期健康發展,遏制市場‘賭博’心態。”
在降體重方面,國儲收儲體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導養殖戶降低出欄體重。降低出欄體重可減少市場上豬肉供應量,避免因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跌。同時,較輕體重的生豬在養殖過程中所需飼料和養殖時間相對較少,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對能繁母豬產能的調控,則被視為影響更長遠的戰略舉措。能繁母豬就是能生豬崽的“豬媽媽”,是整個生豬產業的“產能發動機”。該項措施旨在從源頭控制產能過度增長,避免未來12-18個月(母豬生產周期)的供應過剩,對2026年的生豬行情構成顯著利好。
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調降100萬頭并非小事。歷史上,除了2019 年非洲豬瘟導致的不正常減產以外,正常周期內調減百萬頭母豬的情形,此前從未出現過。現在要減100萬頭,相當于給這個“發動機”主動降速,目標是讓生豬供應量降下來。
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目標3950萬頭,是什么水平呢?自養豬業克服非洲豬瘟、全面復產以來,中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減產到4000萬頭以下的情況只出現過一次,即在經歷漫長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經短暫降至3992萬頭。
本次3950萬頭的調控目標,與農業農村部2025年初的表態一致:繼續盯住全國3900萬頭的能繁母豬保有量這個產能“總開關”,引導養殖場戶及時調整養殖規模和出欄節奏,推動供需更好匹配。
本次是非瘟結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主動、定向削減百萬級產能。這是本輪豬周期下行以來,最明確、最有力的官方產能調控信號,信號強度前所未有。母豬存欄量是判斷豬周期拐點的核心先行指標。這次調減產能,極大增強了市場對未來(特別是2025年底、2026年初)豬價企穩回升的預期。
對于未來豬價走勢,多家券商均給出了樂觀預期。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政策直擊行業供應過剩核心矛盾(產能、體重、二育),強化短期去產能預期,若該要求可貫徹實施,將直接控制豬肉整體供應量,利好未來生豬價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實現“穩價抗通縮”。
華安證券研報指出,發展改革委穩定豬價政策,包括限制產能擴張、降低生豬出欄均重、限制二育等,預計將持續全面落實,會對生豬養殖產業產生深遠影響,2025 年生豬養殖行業有望獲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競爭力的豬企將獲得超額收益,2026 年生豬價格也有望超市場預期。
太平洋證券指出,發展改革委提出不增產能和降重穩價倡議,一旦落實將會對生豬產業產生重大影響,2026 年豬價表現或超預期。
對于豬企而言,成本優勢明顯、出欄兌現度高的優秀養殖企業,有望成為本輪政策受益者,取得超額收益。標的方面,國聯民生證券給投資者推薦的是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神農集團、巨星農牧。
據最新數據,溫氏股份5月份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為6-6.1元/斤,豬苗生產成本降至280元/頭左右。牧原股份表示,年初至今,公司生豬養殖成本逐月下降,5月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環比下降接近0.2元/公斤,2025全年目標完全成本12元/公斤,2025年出欄目標商品豬7200萬頭-7800萬頭,仔豬800萬頭-1200萬頭。
與此同時,這些龍頭豬企還將受益于政策帶來的集中度提升。成本高企、管理粗放、生產力低下的小型豬企本就在微利寒冬中掙扎,如今政策引導主動去產能,意味著這些中小養殖戶可能更快退出或被整合。
數據顯示,在2016年,國內生豬養殖前20位企業合計出欄量還只有4133萬頭,占當年全國生豬出欄量的6%;2024年,前20位企業合計出欄量就達到了21580萬頭,大幅增長了4倍,占當年全國生豬出欄量70256萬頭的比例也提升到30.7%。生豬養殖行業迎來關鍵政策信號。
繼相關部門出手調控母豬產能與二次育肥后,政策層面再度出臺“組合拳”調控生豬產能。據媒體報道,近期多家豬企參加了“生豬生產調度會”,會議提出了具體的生豬生產調控目標,將對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在現有基礎上調減100萬頭左右,降至3950萬頭。
生豬價格自2024年8月階段登頂后持續下跌至今,養殖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在此背景下,5月以來國家相關部門接連出臺政策引導主動去產能,向外界釋放出穩豬價的積極信號,增強了市場對未來豬價企穩回升的預期。
政策釋放積極信號
同花順財經發布的正信期貨研報內容顯示,本次“生豬生產調度會”由農業農村部于6月10日召開,全國畜牧總站和各省農業農村廳參加。這次會議對各省提出了具體的生豬生產調控目標,主要政策包括:全國能繁母豬調減100萬頭至3950萬頭;優化生豬生產,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導降低出欄體重,國儲收儲體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強監測,地方也要將二育等情況納入監測,每月向農業農村部上報能繁、存欄、均重、二育等情況。
該研報還指出,本次調控并不僅限于頭部集團企業,而是面對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的調控。目前頭部企業已經做出表率,穩步降低能繁母豬存欄量,并明確了降重計劃,未來2-3個月的時間里將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國家相關部門已召開會議協調去產能。多家企業禁止售賣二次育肥已經在執行當中,其中,牧原股份相關人士表示,“當前公司結合內外部情況,決定不對二次育肥客戶出售商品豬。相關部門具體政策信息還請以官方文件為準。”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強烈,5月30日,巨星農牧、湘佳股份等多只豬肉股漲停,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龍頭股漲幅均超4%,充分反映了市場對這些政策效果的積極預期。
在出臺劍指生豬產能政策的同時,國家在啟動凍肉收儲方面也開始積極行動。6月11日,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競價交易1萬噸,這是2025年以來首次真正意義的國產凍豬肉收儲,此前5次收儲都屬于等量輪儲,此次承儲企業需在8月10日前保質保量完成入庫。
國家連出政策“組合拳”,背后是生豬行業長達數月的階段性調整。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最新的4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038萬頭,環比持平,同比增長1.3%——自2024年6月以來,能繁母豬已連續11個月維持在4000萬頭以上,長期接近綠色產能區間上限,新生仔豬數量也是持續攀升。這一趨勢直接反映在出欄量上——2025年一季度,21家上市豬企中近八成出欄量同比上漲,總體增幅達到27.49%。與此同時,2025年3-4月“二次育肥熱”卷土重來,部分大型豬企的出欄均重也在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應壓力。
供需失衡導致生豬價格自2024年8月登頂后持續下跌,全國均價已從21元/公斤跌至14元/公斤左右。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5年6月第2周,全國生豬出場價格為14.45元/公斤,較前期下降1.77%,刷新17個月低點。
養殖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當周,自繁自養生豬養殖利潤為虧損2.9元/頭、外購仔豬養殖利潤為虧損210.64元/頭。
短短一個月內,“打擊二次育肥、控出欄體重、暫停擴產、啟動凍肉收儲”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調控密度與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釋放出了明確的“穩豬價”積極信號。
各有側重的調控
從政策設計來看,每項措施各有側重。
對于暫停二次育肥銷售,中國豬產業鏈生態圈平臺(CPICP)會長姜樹林分析稱,該項措施針對的是市場投機行為,減少人為制造的供應波動。歷史數據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機行為會導致豬價波動率從±25%擴大至±40%,而通過切斷投機鏈條,政策推動價格回歸供需基本面。廣東此前類似的調控實踐已經證明,減少投機性壓欄能夠避免類似2024年5月單日豬價暴跌1.6元/斤的極端行情。
據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澤坤分析,“調控二次育肥,對8-9月的豬價將產生直接利好。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維護后續豬價的平穩和產業長期健康發展,遏制市場‘賭博’心態。”
在降體重方面,國儲收儲體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導養殖戶降低出欄體重。降低出欄體重可減少市場上豬肉供應量,避免因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跌。同時,較輕體重的生豬在養殖過程中所需飼料和養殖時間相對較少,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對能繁母豬產能的調控,則被視為影響更長遠的戰略舉措。能繁母豬就是能生豬崽的“豬媽媽”,是整個生豬產業的“產能發動機”。該項措施旨在從源頭控制產能過度增長,避免未來12-18個月(母豬生產周期)的供應過剩,對2026年的生豬行情構成顯著利好。
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調降100萬頭并非小事。歷史上,除了2019 年非洲豬瘟導致的不正常減產以外,正常周期內調減百萬頭母豬的情形,此前從未出現過。現在要減100萬頭,相當于給這個“發動機”主動降速,目標是讓生豬供應量降下來。
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目標3950萬頭,是什么水平呢?自養豬業克服非洲豬瘟、全面復產以來,中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減產到4000萬頭以下的情況只出現過一次,即在經歷漫長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經短暫降至3992萬頭。
本次3950萬頭的調控目標,與農業農村部2025年初的表態一致:繼續盯住全國3900萬頭的能繁母豬保有量這個產能“總開關”,引導養殖場戶及時調整養殖規模和出欄節奏,推動供需更好匹配。
本次是非瘟結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主動、定向削減百萬級產能。這是本輪豬周期下行以來,最明確、最有力的官方產能調控信號,信號強度前所未有。母豬存欄量是判斷豬周期拐點的核心先行指標。這次調減產能,極大增強了市場對未來(特別是2025年底、2026年初)豬價企穩回升的預期。
對于未來豬價走勢,多家券商均給出了樂觀預期。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政策直擊行業供應過剩核心矛盾(產能、體重、二育),強化短期去產能預期,若該要求可貫徹實施,將直接控制豬肉整體供應量,利好未來生豬價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實現“穩價抗通縮”。
華安證券研報指出,發展改革委穩定豬價政策,包括限制產能擴張、降低生豬出欄均重、限制二育等,預計將持續全面落實,會對生豬養殖產業產生深遠影響,2025 年生豬養殖行業有望獲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競爭力的豬企將獲得超額收益,2026 年生豬價格也有望超市場預期。
太平洋證券指出,發展改革委提出不增產能和降重穩價倡議,一旦落實將會對生豬產業產生重大影響,2026 年豬價表現或超預期。
對于豬企而言,成本優勢明顯、出欄兌現度高的優秀養殖企業,有望成為本輪政策受益者,取得超額收益。標的方面,國聯民生證券給投資者推薦的是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神農集團、巨星農牧。
據最新數據,溫氏股份5月份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為6-6.1元/斤,豬苗生產成本降至280元/頭左右。牧原股份表示,年初至今,公司生豬養殖成本逐月下降,5月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環比下降接近0.2元/公斤,2025全年目標完全成本12元/公斤,2025年出欄目標商品豬7200萬頭-7800萬頭,仔豬800萬頭-1200萬頭。
與此同時,這些龍頭豬企還將受益于政策帶來的集中度提升。成本高企、管理粗放、生產力低下的小型豬企本就在微利寒冬中掙扎,如今政策引導主動去產能,意味著這些中小養殖戶可能更快退出或被整合。
數據顯示,在2016年,國內生豬養殖前20位企業合計出欄量還只有4133萬頭,占當年全國生豬出欄量的6%;2024年,前20位企業合計出欄量就達到了21580萬頭,大幅增長了4倍,占當年全國生豬出欄量70256萬頭的比例也提升到30.7%。
本文刊于06月28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