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比亞迪宣布啟動史上最大規模智能駕駛OTA升級,覆蓋天神之眼A/B/C三大平臺百萬臺車輛。此次升級不玩虛的——泊車、行車、安全三大核心板塊同步進化,十余項功能落地。從窄車位自動收后視鏡到夜間80公里時速剎停闖入的兩輪車,從高速施工區借道繞行到120公里時速兩段式舒適剎停,技術迭代直指真實痛點。這標志著一個關鍵轉折:智能駕駛的價值正從“功能炫技”回歸本質——讓安全成為可感知的普惠體驗。
而真正讓行業屏息的,是比亞迪同步拋出的承諾:對所有搭載天神之眼的中國用戶,在智能泊車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全面兜底。簡單說,只要依法該本車擔責,用戶不用報保險、不擔心保費上漲,售后通道直接敞開。這相當于在行業內首次把“L4級責任認定”從理論拽進現實——泊車過程若因系統失誤發生事故,車企站出來扛責。
敢做這種承諾,背后是硬實力的對賭。比亞迪的底氣來自四個扎扎實實的支點:中國最大的智能駕駛車云數據庫,每天消化超千萬公里真實路況,讓算法越跑越聰明;全球規模領先的智駕研發團隊,用工程師的密度對抗技術的不確定性;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制造體系,把實驗室成果快速轉化為百萬級可靠產品;而超過100萬臺天神之眼車型跑在路上,則是技術可靠性的活廣告——用戶用腳投票,驗證了這套系統的普適性與成熟度。數據、研發、規模、安全,四股繩擰成一根“責任安全帶”,這才捆得住風險,撐得起信任。
放眼整個行業,智駕功能雖遍地開花,但責任邊界大多模糊不清。用戶嘗鮮的背后,往往是事故后與車企、保險公司的漫長拉鋸。比亞迪此次把責任旗幟插在泊車場景,恰因這里技術可控性最高、用戶感知最強。從新增的“車頭泊入”“偏置泊車”,到優化的懸空障礙識別,天神之眼用99%的復雜場景通過率,把“最后一米”的停車難題化解為“放手一試”的底氣。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捅破了智能駕駛權責關系的窗戶紙——當車企敢于為技術缺陷埋單,消費者才敢真正放心使用技術。
2025年,當消費者把“智駕實力”列為購車首選項時,比亞迪用百萬量級的用戶驗證和行業首個為智能泊車兜底承諾寫下一份參考答案:真正的智駕標桿,不在參數表里,而在責任擔當中。買車看智駕的時代已來,而敢為安全負責的品牌,才值得用戶把方向盤交給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