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軍從發展到壯大是有幾個轉折點的。
我們在前面一篇文章中就分析過,李密加入瓦崗軍,實際上將瓦崗軍從打家劫舍的寇轉變為有目標,有組織的起義軍,而且將其目標從搶劫商旅大家發財轉變為推翻隋煬帝的統治,這才讓瓦崗軍脫胎換骨。
而瓦崗軍的發展壯大,又跟李密加入后采取的另外一項措施有關,那就是李密開始謀劃奪取隋朝最大的糧倉洛口倉。
于是公元617年,瓦崗軍和隋朝軍隊爭奪洛口倉的戰斗打響了。
為什么說瓦崗軍奪取了洛口倉是瓦崗軍發展壯大的轉折點呢?從這里能看出來李密作為一個領導者,其前瞻性對于一個組織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而奪去了洛口倉之后,李密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組織,也標志著瓦崗已經成為替代隋朝的新的政權。
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中記載的李密統領瓦崗軍奪取洛口倉的這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在文章中我們提到瓦崗在李密到來之前,跟在梁山泊落草的寇一樣,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是靠搶劫商旅等來實現大家發財的目的,所以本質上還是寇。
但是李密加入瓦崗之后,才讓翟讓等人有了新的目標,就是在隋末亂世中不如奮起一搏,推翻楊廣的統治,自己做皇帝,哪怕最壞的打算即使割據成為一方諸侯。
所以我們才講正是因為李密的到來,才讓瓦崗寨脫胎換骨,有了更為清晰的目標,從而為了這個目標改造自己的組織,壯大自己的力量,然后將目標從搶劫商旅轉為劫掠政府,救濟百姓,獲取更多百姓的支持,所以才逐步發展起來。所以這個變化就是脫胎變骨的變化。
李密很快依據這樣的原則在瓦崗里面建立了自己的隊伍,并對隊伍進行了改造,才擁有了強悍的戰斗力。所以瓦崗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但是隨著瓦崗軍的發展,李密就感覺到僅僅靠劫掠周邊的縣城來供養這支部隊還是不夠的。一方面發展的速度還是太慢,如果隋朝政府意識到瓦崗成為重要的威脅,調集重兵過來剿滅,那么瓦崗依舊非常危險。
所以對于李密而言,面臨的頭號問題依然是發展的問題,也就是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的壯大隊伍。而隊伍要壯大,就需要有穩定的財源,最起碼要有穩定的糧草支持,否則靠瓦崗和周邊的這點地盤是養不起這么多人的。
其次就是要想辦法擴大自己的隊伍,讓更多的百姓能加入瓦崗軍。
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搶劫縣城可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李密于是將目光瞄向了隋朝最大的糧倉-洛口倉。
我們在文章中就曾經講過當年楊堅執政時候,關中就曾發生饑荒,所以楊堅不得不帶領百官到洛陽就食。為什么要到洛陽就食呢?因為當時關中的糧食隨著人口的增多已經不能自給,碰上災年就會非常麻煩,而如果從關東運糧,由于當時水運不發達,陸運的成本太高了,手推車運一車糧食不夠運輸的人吃的。而洛陽的水運發達,方便從南方調運糧食,所以楊堅才率領百官從長安出發到洛陽就食。
也正因為如此,楊堅才下決心修建水利設施,改善漕運,降低運輸成本,同時在水利設施的關鍵節點建設大型糧倉,來解決糧食的調運的問題。
而當時楊堅也建設了義倉,就是百姓每年拿出一些糧食,放入義倉,待到荒年的時候拿來賑災。
而楊廣登基之后實際上是延續了其父親的策略,繼續加大水運設施建設,大量建設糧倉,滿足全國各地因為天災原因造成糧食減產的糧食異地調運問題。
而當時在楊廣建設的運輸主干道上,洛陽就是重要的節點,連通關中,北方和南方,從而楊廣也在周邊建設了興洛倉、回洛倉、河陽倉、黎陽倉等大型糧倉。這樣全國各地如果遭災都可以很方便的從這里通過船運調運糧食到各地賑災。而在豐收的時候,從全國調運糧食入倉。
其實這種做法是對的,畢竟我們讀史書,歷史上很多地方遇到天災由于糧食調運成本太高,最終都會造成餓殍遍地的現象。
當然在隋末為什么各地百姓很多被餓死而隋朝沒有大面積開倉賑濟是另外的問題,而興洛倉等應該是屬于國家糧倉,而開倉賑濟應該是地方要做的事情。從歷史記載當年張須陀當年主管山東,就曾沒有等隋煬帝的詔令私下命令開倉賑濟,但并沒有得到楊廣的懲罰,反而得到楊廣的嘉獎,就證明當時隋朝各地沒有及時開倉賑濟可能有很多復雜的原因,也并不是楊廣不顧百姓死活不準開倉賑濟。
而當時洛陽周邊的興洛倉(也就是洛口倉)這些國家糧倉的儲糧量是非常大的,史書上說,倉里有三千個糧窖,每窖能裝八千擔糧食,守軍上千人,算下來總共能存2400萬擔。換成現在的單位,大概是3.85億斤糧食。按古代一個成年人一年吃500斤糧食算,這倉里的存糧夠70萬人吃上一年。
而對于當時瓦崗的李密而言,如果要想瓦崗迅速發展壯大,就要迅速的擴充隊伍招人。而招人最主要的就要解決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搶劫地方糧庫解決不了幾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但是如果能拿下洛口倉,那再征兵幾十萬人都沒有問題。
而如果要征兵還有一個問題要獲得百姓的支持,怎么收買人心呢?那就是開倉放糧,讓老百姓覺得自己這個政權好,自然老百姓就愿意支持,也愿意送兒子來當兵。
所以李密其實很早就瞄準了洛口倉了。只要拿下洛口倉,瓦崗的發展就不是問題,就有跟隋煬帝掰手腕的能力了。
所以這個時候李密給翟讓出主意,要拿下洛口倉。那么李密是如何建議的呢?他給翟讓分析當時留守洛陽的是越王楊侗,是楊昭的兒子,楊廣的孫子,當年才十三歲。所以他守洛陽,下面的人未必聽他的,所以洛陽守軍雖多,但是戰斗力肯定不行。
所以如果瓦崗軍做出攻擊洛陽的態勢,洛陽的守軍勢必要加強洛陽的防守,反而對興洛倉的防衛就顧不上了,興洛倉當時防守才幾千人,就很容易拿下了。
要說李密這個人還是很有頭腦的,對形勢分析得很準。果然當瓦崗軍做出準備向洛陽攻擊的態勢之后,洛陽守軍自然就收縮加強防守,于是瓦崗軍輕松的就拿下了興洛倉。
而拿下興洛倉之后,李密就開始開倉放糧,其實就是拿出一部分糧食,分給老百姓,換取老百姓對自己的支持。果然很快瓦崗軍的名聲就傳得非常的遠,而選擇加入瓦崗軍的百姓每天都在增加,很快隊伍就得到了擴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密選擇奪取洛口倉是非常聰明的做法,搶占了洛口倉,才讓瓦崗軍具有了和隋朝正規軍較量的能力。
而隨著瓦崗軍的聲名遠播,就有越來越多的勢力選擇加入瓦崗軍,比如朝散大夫時德睿以尉氏縣響應李密,前宿城令祖君彥從昌平去歸附李密等等。這個祖君彥就是祖珽的兒子。但因為祖珽的名聲不好,所以祖君彥不被楊堅等人所看重。但這個人還是很有才的。“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就是出于他的筆下,這也是成語罄竹難書的來歷。所以知識分子的一支筆確實能當百萬兵。
看到李密奪取了洛口倉,對洛陽的守軍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洛口倉的丟失,直接斷掉了洛陽的糧食供給,沒有了糧食供給,自然洛陽人心惶惶。其次洛口倉離洛陽很近,瓦崗軍對洛陽就造成巨大的威脅。
所以洛陽守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奪回洛口倉,于是歷史上的洛口倉之戰打響了。
當時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率領步兵騎兵兩萬五千人去討伐李密。但是當時因為隋軍對瓦崗軍不熟悉,所以以為只是少數饑民聚集一起,所以難免產生輕敵。而李密就借助了政府軍的輕敵的弱點,巧妙的布置了自己的作戰方案,先讓翟讓率一部分部隊和隋軍作戰,然后佯裝失敗撤退,讓隋軍追擊。而在古代行軍作戰軍隊只要一移動起來,陣型就勢必混亂,在這時李密埋伏起來的四支部隊從側面沖擊隋軍防線,隋軍陣營一亂,只要兵找不到將,逃跑就成為必然,于是隋軍就潰敗了,最終隋軍損失了十分之五六,而兵器裝備等都遺留給了瓦崗軍,這就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典型。
經過洛口倉一戰,瓦崗軍的形勢得到徹底改觀,隊伍擴大到了幾十萬人的規模,從而具有了和隋軍較量的資本。
而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一戰,李密替代了翟讓,成為瓦崗軍中實際的話事人,所以李密很快就建立了新的瓦崗的組織,李密實際上是稱帝,李密封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而實際自己的位置在翟讓之上。然后李密分封各位將領,實際上就是給大家預期,這樣才讓瓦崗里面的骨干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走,逐漸就將翟讓架空了。
之后李密依托洛口倉,修建了洛口城,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所以才穩步的向外擴張,取下安陸、汝南、淮安、濟陽,河南的郡縣。
隨著洛口倉的淪陷,隋朝的天才是塌下來了。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點擊收藏,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