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7月10日,奄奄一息的李世民將兒子李治叫到了床前,開始交代后事。
李治怎么也沒想到,不久前還計劃著要御駕親征的父親,現(xiàn)在連說話都費勁。
李世民用自己最后一點力氣,將一些要事告訴了李治,隨后李世民又告誡李治,若鎮(zhèn)不住李勣,一定要殺了他。
他為何要這樣說?李勣到底干了什么?
瓦崗元老
唐朝大將李勣,從軍六十多年,立下赫赫戰(zhàn)功,整個唐朝只有李靖配與他相提并論。
李勣之名雖如雷貫耳,但其實他本來不叫這個名字,他祖上不姓李,本名也不叫“勣”。
雖然他每次改名都是被朝廷逼的,但是他也不生氣,因為他每次一改名,朝廷就要給他升官。
李勣的本名叫“徐世勣”,喜歡《隋唐演義》的人肯定知道這個名字,因為徐世勣是這本小說里的一個重要人物。
在小說里,人們都喜歡稱徐世勣為“徐茂公”,不過這并不是因為徐世勣有什么爵位,而是因為他的字就是“懋功”,“徐茂公”只是諧音罷了。
在小說里,徐茂公是瓦崗山上的軍師,這一點很還原歷史,因為在歷史上,徐世勣充當?shù)囊彩峭邖徿娭悄业慕巧?/p>
徐世勣落草為寇之前,是一個富家公子,徐家是當?shù)赜忻母粦簟P焓绖藓透赣H徐蓋都是樂善好施的人,曾幫助過很多落難的百姓。
但是在那個年代,就算徐家真的富可敵國,也禁不住這么“浪費”。徐家的萬貫家財很快就被父子倆給送出去了。
亂世之中,生意也不好做,徐家現(xiàn)在入不敷出,如果不快點想個辦法的話,他們一家人就要喝西北風了。
徐世勣聽說瓦崗山上來了一伙人,領頭的名叫崔讓,是個講義氣的漢子。
徐世勣覺得可以跟他們合作,帶著瓦崗山上的“義軍”一起搞錢。
于是徐世勣便上了山,加入了瓦崗山義軍。徐世勣和崔讓都是本地的名人,他為了不讓人認出來,也為了多弄些錢,想了很多好辦法。
崔讓對徐世勣言聽計從,徐世勣說去哪兒,人們就跟著去哪兒。
李密來到瓦崗山后,徐世勣和王伯當覺得他聲名遠播,必然能帶領瓦崗軍走得更遠,于是他們便建議崔讓將“第一把交椅”讓給李密。
崔讓是個老實人,他也覺得李密比自己更適合當領導,于是他便讓位了。
在李密的帶領下,瓦崗山眾人確實干了幾件大事,但是李密這個人有才無德。
他在瓦崗山最鼎盛的時候,進行內(nèi)部清洗,引發(fā)了一場小型內(nèi)亂,還殺了崔讓。
崔讓作為瓦崗寨創(chuàng)始人,是瓦崗山的精神領袖,他一死,瓦崗山上最耀眼的東西就沒有了。
瓦崗軍的精氣神消失之后,哪怕是面對曾經(jīng)的手下敗將,也沒有絲毫斗志,士兵們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已經(jīng)打不了仗了。
最終,瓦崗軍被王世充的軍隊打打敗,李密見勢不妙,于是便帶著剩下的人投奔了唐朝。
賜姓封爵,隨主更名
李密投靠唐朝之后,李淵便將他請到了長安,而瓦崗軍之前占領的地盤,就由徐世勣治理。
不久之后,唐朝派人來找徐世勣,要求他將所有領地的名字以及軍民數(shù)量匯編成冊,然后上交給朝廷。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些東西該交給誰。
徐世勣對身邊的人說:“這些土地都是魏公(李密)的,我只不過是代為管理而已,如果我將這些數(shù)據(jù)上交給朝廷,那不就成了我拿著魏公的土地向唐朝邀功嗎?”
徐世勣認為這件事不該跳過李密,于是在把這些東西整理好之后,先送到了李密那里,同時送達的還有一封說明情況的信。
徐世勣的這種行為,引起了李淵的注意,他覺得徐世勣心懷不軌,肯定是想和李勣聯(lián)手造反。于是李淵便派人將李密抓了過來,逼問那封信的內(nèi)容。
那封信又沒什么見不得人的內(nèi)容,李密直接就把信拿了出來。李淵看過這封信之后,才明白徐世勣的良苦用心。
徐世勣的這一行為讓李淵對他很是滿意,于是李淵便將徐世勣也召到了長安,將他封為了右武侯大將軍,加封曹國公。
當然,在這之前,李淵還給了徐世勣另一個“賞賜”,那就是賜給他一個“李”姓。
在古人眼中,與皇帝同姓乃是莫大的殊榮,這算是賞賜。
從此,徐世勣便改名為李世勣了。不久之后,李淵命令李世勣帶兵抵擋王世充,后來又去抵擋竇建德。
但是在與竇建德作戰(zhàn)的時候,李世勣不慎落敗。為了救回被俘虜?shù)母赣H,李世勣不得不暫時投靠竇建德。
不久之后,李世勣被竇建德派去偷襲王世充,他完美完成了任務,令王世充損失慘重。
竇建德見李世勣這么厲害,立馬便將其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不過,李世勣可并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他努力為竇建德做事,就是想得到竇建德的信任,然后趁其不備殺之。
李世勣一直在想辦法引竇建德上套,但是竇建德很謹慎,總是不上鉤。
最終,李世勣暗殺竇建德的計劃被發(fā)現(xiàn),竇建德派人來逮捕他,他只好倉皇逃回唐朝這邊。雖然李世勣把事情辦砸了,但是李淵并沒有責怪他,而是將他安排到了李世民軍中,讓他跟著李世民學打仗。
正是這次調(diào)任,讓李世勣成了李世民的“忠實粉絲”,從此就賴在李世民身邊不走了。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勣在外面打仗,沒能回到長安助力,但是李世民沒有忘記他。
李世民剛一即位,就把李世勣封為了并州都督,而且還賜給他九百戶封邑。
不過,升官也是有代價的,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勣”這個名字就不能用了,因為“世”字犯了皇帝的忌諱,必須改掉或者換掉。
于是“李世勣”就成了“李勣”。
雖然名字被改了,但是李勣也因此順利坐上了高位。
三次后手
雖然李勣很厲害,但是李世民卻將他安排在了邊疆,因為他一直都沒有真正相信李勣。李勣實在太聰明了,李世民覺得自己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李勣算計。
李世民本想殺掉他,但是想了想又覺得不合適,本著“眼不見,心不煩”的原則,李世民將他送到了并州。
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后,李治當了太子。為了鍛煉李治,李世民又將李勣調(diào)回了長安,讓他當了太子的輔佐者。
其實李世民的本意是讓李治與李勣搞好關系,但是李治對這方面不太了解,并沒有想辦法讓李勣臣服于自己,于是這才有了后來的事。
在臨死之前,李世民將李治叫到身邊,跟他談起了李勣的事。
李世民告訴李治:“我會隨便找個理由,將李勣貶到別處做官,等你即位以后,一定要將他召回來,而且還要讓他當大官。”
李世民安排這件事的目的,就是讓李勣念著李治的好,之前李治沒關心李勣,現(xiàn)在一次還清。
同時李世民還想到了最壞的情況,萬一李治重用了李勣,卻又鎮(zhèn)不住李勣,李勣肯定會把朝廷攪得一團糟。
而對于這種情況,李世民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殺”。
不過李勣被提拔之后,依然是個兢兢業(yè)業(yè)的老實人,李世民這第三招根本就沒用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