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會兒,天下亂得很。北方是鮮卑人建的北魏、東魏、西魏,打來打去;南方呢,宋、齊、梁、陳四個朝代輪流坐莊,朝代和皇帝換得比翻書還快。
每次王朝的更迭,權力的易主,都伴隨著腥風血雨,不僅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官員文人的日子也不好混——要么卷入政治斗爭,要么被戰火波及。
茍求活命也好,沽名釣譽也罷,越是政治昏暗、官場污濁的亂世,文人就越想向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因此南北朝時也有不少山水田園詩流傳下來。
今日就給大家的五言小詩,便是出自南北朝著名的文人吳均筆下的《山中雜詩》,句句皆是妙筆,美得令人心醉!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吳均,字叔庠,生逢亂世卻好學不倦,才情橫溢。史書記載他“好學有俊才”,卻因為出身貧寒,未能出仕。后來因為寫詩寫的好,逐漸有了名氣,連沈約都為他打call,梁武帝也賞識他,才逐漸走上官場。
他還是喜歡研究歷史,所以他官沒當多久想寫《齊書》,沒有得到梁武帝的支持竟然私撰《齊春秋》,因為如實記錄了南齊的歷史(可能戳到了某些權貴的痛處),惹的梁武帝生氣,直接一把火燒了他的心血,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官職也罷免了。
這下他徹底想通了:“官場太擠,不如山里涼快,于是他干脆跑到山里過上隱居生活。這首小詩,正是他遠離塵囂、隱居山村時有感而發。
“山際見來煙”:山邊有輕煙緩緩飄來。
這里的幾個動詞用的極好。首先是“見”字,人在山中,或是空氣濕潤,清晨或傍晚容易起霧,又或是山中某位住戶煙火氣,又或是是山間的云嵐,總之這“煙”給人一種隨性不刻意的感覺,有點讓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的感覺。
而“來”字用得極妙,詩人不用“升”“起”這樣的詞,偏用“來”,既寫出了這煙輕輕的、軟軟的狀態,也好像這煙霧是從遠山深處踱步而來找他的。
這擬人化的調皮,帶來一種動態的和諧,沖淡了山居的孤寂感,為整個畫面注入了縹緲的詩意與生機。
竹中窺落日:夕陽的金輝從竹林的縫隙間悄悄灑落進來。
詩人可能正蹲在竹林邊,或者走在竹林里,抬頭一看,太陽快落山了,可竹子長得密密匝匝,陽光只能從竹葉的縫隙里漏下來。
這時候詩人眼中的夕陽是什么樣的?一縷縷陽光穿過竹縫,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那竹葉剪碎的金光,像撒了一把碎金子。
“窺”字堪稱點睛之筆,“窺”字帶有一種“近”的感覺。
竹子長在房子旁邊,詩人可能就站在屋檐下,透過竹林的空隙看夕陽,距離很近,所以能看清陽光被竹葉切割、過濾,光影斑駁陸離場景,還流露出孩子般的好奇與隱秘的欣喜。
鳥向檐上飛:鳥兒輕盈地飛向屋檐。
這看似尋常的一筆,卻深藏匠心。前面落日,此時鳥兒歸巢,而歸巢的鳥兒為何是在“檐上”飛?而非枝頭?空中?
這“檐”字,點明了人的存在。山居有屋,人便在此中。鳥兒飛向屋檐,暗示了此處不僅是人的居所,也是鳥的家園。
人鳥同棲,各得其所,一派和諧。那鳥兒振翅的姿態,是歸家的安然,也為靜謐的畫面添上了清脆的聲響與靈動的生機。
云從窗里出:飄渺的云霧,竟絲絲縷縷地從窗戶里彌漫出來。
此句最具奇趣與境界!云霧本在山間彌漫,何以能從窗中“出”?
其實是因為山太高了,云就在山尖上飄,而房子就蓋在山腳下或者半山腰。當云飄到房子旁邊時,看起來就像是從窗戶里“鉆”出來的一樣。
一個“出”字,化靜為動,讓云霧仿佛有了生命,主動與人親近。物我交融,渾然一體,將山居環境之幽、心境之超逸推向了極致。
一縷煙、一道光、一只鳥、一片云,詩人以敏銳的感官捕捉山居瞬間的細微景象,組合起來卻構成一幅氣韻生動的山居圖,美到令人心醉。
整首小詩語言明凈如洗,毫無雕琢痕跡,卻意境悠遠,流露出詩人的悠然心境,正是“吳均體”的典范。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