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經歷的24小時,可能比你經歷過的任何一天都短!”
最近,科學家的一項新發現引發了熱議——受地球自轉加速影響,今年的某些日子可能成為“史上最短日”。比如今年7月9日、7月22日和8月5日,這三天的時長比標準24小時(86400秒)短了1.3到1.51毫秒。
地球自轉在“跑加速”?這些數據記錄了變化
要理解“最短日”,得先知道地球自轉的“標準速度”。通常,地球自轉一周(即一個太陽日)是嚴格的24小時。但科學家通過高精度原子鐘(通過測量原子振動計時的“宇宙級秒表”)發現,自2020年起,地球自轉突然開始“提速”:
- 2020年7月19日,日長比標準短1.47毫秒;
- 2022年6月30日,日長縮短1.59毫秒,創下當年最短;
- 迄今為止記錄的最快的一天是一年前的 2024 年7月5日,當時地球自轉一周比標準的 24 小時快 1.66 毫秒。
不過,這種“加速”并非持續不變。2023年地球自轉曾小幅放緩,但2024年又重新“踩油門”,導致多個日子刷新了“最短日”記錄。
為什么地球突然轉得更快了?科學家給出這些可能
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本質上和“質量分布”有關——就像花樣滑冰運動員收臂時會轉得更快,地球內部或表面的質量移動,也可能改變自轉速率。目前,科學家推測了幾個關鍵因素:
1.氣候與冰川的“小擾動”
北半球夏季時,樹木生長、葉片展開,相當于把部分質量從地面“搬到”更高處(離自轉軸更遠),反而可能減緩自轉?但別急,另一個現象更關鍵: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加速融化,原本堆積在極地的巨量冰蓋(質量集中)融化后,水流向海洋擴散(質量分散),反而可能讓地球轉得更快——類似滑冰運動員張開手臂后突然收緊。
2.地核的“內部騷動”
地球并非實心球,核心是高溫液態金屬的“海洋”。這些液態金屬的流動會改變地球的形狀和質量分布,進而影響自轉速度。科學家推測,近年地核活動的變化可能是加速的“幕后推手”之一。
3.大氣與洋流的“無形力量”
大氣環流、海洋洋流的季節性變化,也會輕微改變地球表面的質量分布。例如,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異常天氣,可能通過調整大氣質量分布,對自轉速度產生微小但累積的影響。
0.001秒的變化,真的會影響我們嗎?
“少了1毫秒,不過是眨兩次眼的時間,有什么大不了?”
還真不是小事。現代社會的高精度技術,比如衛星導航(GPS)、通信網絡、金融交易系統,都依賴“分秒必爭”的時間同步。如果地球自轉加快導致“日長”持續縮短,現有的時間系統(協調世界時UTC)可能需要調整——過去我們曾通過“閏秒”(加一秒)來校準地球自轉的“減速”;如今若加速持續,未來可能需要“負閏秒”(減一秒),這在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
慢了幾億年,突然“急剎車”?
有趣的是,在過去幾十億年里,地球自轉其實一直在“減速”——月球的引力像“剎車”,通過潮汐作用逐漸拉長一天的長度。科學家曾預測,2億年后一天可能變成25小時。但2020年以來的加速,像是地球突然踩了一腳“油門”,打破了長期趨勢。
目前,科學家仍在綜合分析月球軌道、地核活動、洋流和大氣變化等因素,試圖解開這一“加速之謎”。
你覺得地球自轉突然加速,還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腦洞!
如果未來真的要“刪掉一秒”,你會用這一秒做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