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日本出動“地球號”鉆探船,跑到太平洋南鳥島附近,從5500米深的海底往上抽泥巴。不是科研,不是救災,是要在泥漿里摳稀土。
他們說,這是為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聽著像個新技術實驗,背后卻是實打實的資源焦慮。因為從找礦、煉礦、分礦到用礦,整個稀土產業鏈,中國牢牢捏在手里。
日本這一跳,想掙脫,可真就能跳出去嗎?今天咱們不講口號,就講事實,把這場海底行動講清楚。
為啥日本急了?因為中國稀土不再“隨便借”
在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稀土是啥的時候,日本已經急得直冒汗了。2023年,中國對外稀土出口加強管理,重點是提煉環節。
不是不讓你買,而是要看你拿來干什么、怎么用、給誰用,技術有沒有外流風險。一層層審查,一道道關卡,過去“批量采購、無障礙煉礦”的時代,正式終結。
日本的產業神經被直接戳中。全國上下依賴稀土的行業太多,汽車、電機、半導體、雷達、磁材,一堆關鍵部件,都離不開鏑、釹、鋱這些元素。
偏偏這些元素,中國不僅有,還能精煉,還能量產。日本不是沒稀土用量,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完整煉出來。
現實里,日本企業每年從海外采購的稀土,幾乎有一半需要送到中國來加工。不僅自己煉不出來,而且還得依賴中方工廠給他們分選純度、提煉金屬,再運回去裝配使用。這種結構上的依賴,讓日本在關鍵時刻心里一點底都沒有。
他們不是不想斷,只是斷不開。更諷刺的是,美國MP Materials 2024年自采了4.55萬噸稀土精礦,卻只自產出1294噸氧化物。連美國都做不到煉礦獨立,日本的底氣從哪來?所以,不管嘴上怎么說獨立,現實一擺出來,還是得低頭認清:稀土鏈條,中國是核心,別人是外圍。
2023年,日本想靠賣礦翻身。他們投了錢,找了合作方,和澳大利亞的萊納斯公司搞合作,弄到了65%的稀土開采權益。
聽起來風光,但那筆交易只夠他們保證30%的用量。其余七成怎么辦?還是得轉頭看中國。而且萊納斯提煉設備得放在馬來西亞,到了2025年還沒投產,項目拖著拖著就成了泡影。
當資源、煉礦、技術都在別人手里,日本喊再多口號,也脫不了身。急,就成了唯一的常態。他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不是可以慢慢替代的,而是每天都在用、隨時都可能“掉鏈子”的產業命門。
而中國呢?2025年1月,自然資源部宣布在云南紅河發現115萬噸超大規模稀土礦,里面包含了47萬噸關鍵元素。這不是“找到礦”,而是“掌握源頭”。日本焦慮感再升一級。
真下去挖了!但海底挖泥巴,沒挖出突破口
2025年7月,日本真出手了。他們把深海鉆探船“地球號”開到了太平洋深處的南鳥島附近,選了5500米的深海區做實驗性開采。
地方選得不隨便,因為幾年前他們的科研機構JAMSTEC在那發現了富稀土沉積層,初步估算大約有1600萬噸稀土儲量。日本政府高調宣布,這一帶可能是“戰略級別礦帶”。
實驗安排很具體。他們打算三周內打撈35噸海底泥漿,送回日本本土分析提取。這泥漿不是普通淤泥,而是夾雜著稀土的礦泥。據他們估算,每噸泥能提煉2公斤稀土礦物。乍聽挺可觀,細想發現不對——35噸泥,滿打滿算提煉出70公斤。數量太少,成本太高。換句話說:不光是深,還是真貴。
這事擱在實驗室還好,可日本是要把它商用。他們計劃在2028財年把這塊海域真正開采出來,供應國內市場。但別說投產了,到2025年為止,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把“深海稀土開采”變成產業。技術路線怎么設計,設備怎么保證耐壓耐蝕,運輸鏈怎么跑,分離過程怎么布設,通通還停在“研究所”階段。
而且更棘手的是:海底不是陸地,整套體系全靠船。每次采樣得靠高壓泵把稀泥吸上來,還得保溫保壓防氧化,再送回岸上干燥分離。流程多、操作難、能耗高。你挖得越深,技術越復雜,效率越低。日本不是在擴張能力,而是在賭一個“沒人成功過”的方向。
有人可能說,那不是還有1600萬噸儲量嗎?確實數據看著不少,但南鳥島所處的海區,地質條件極復雜,真正高品位礦區面積小,提煉率很難穩定。也就是說,看著是金山,挖出來是沙堆。
與此同時,中國的紅河礦不只找到了,還在同步推進開采。咱們的稀土是陸地型,離子吸附型礦床開采成本更低,加工流程成熟,污染控制方案也已有成型技術。你那邊在5500米下頭挖泥巴,我這邊早就原地建廠出貨。誰快誰慢,一目了然。
你再怎么挖,鏈條也捏在中國手里
很多人覺得,只要資源多,就能翻身。這是一種誤會。稀土行業的底氣,不在礦山數量,而在誰能掌握整個產業鏈。今天世界上,真能做到從礦石找到提煉再到磁體加工的,只有中國。
別國想學,不是沒試。美國MP公司嘗試了好幾年,還是靠中國冶煉。日本買了礦,至今沒工廠落地。澳大利亞人把設備送到馬來西亞,還因為環保爭議反復延期。
中國的優勢,是閉環,是體系完整,是供需一體化,是精煉工藝全球唯一成熟,是資源調配集中高效。想煉稀土,不是建個廠那么簡單,要的是分離技術、廢液處理、安全規范、工人培訓、供應穩定,還有最難得的——政策協調。
2024年10月,《稀土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把稀土從找礦到出口全流程納入嚴格監管。2023年起,中國還對稀土冶煉技術實施出口限制,萃取設備和配方一律不得外流。這就是戰略資源體系化管理,不是你想仿就能仿的。
所以你看,日本哪怕真把南鳥島的稀土挖出來了,問題也沒解決。他們沒有冶煉系統、沒有加工配套、沒有分離工廠。提煉出來的稀土,可能還得找中國代工——這就像自己種了地,還是得請別人做飯。
而中國不僅能種、能做、還能賣,還能自己用。2025年中國稀土儲量已達4400萬噸,占全球總量近一半。而我們手里的關鍵,不在“多”,而在“能煉、能供、能控”。這三點綁在一起,就是“制衡力”。
日本這次海底采礦,是一場戰略上的高調試圖突破。但現實證明:你突破資源,可以;想繞過鏈條?不行。全球稀土,不是誰喊獨立就能獨立的。
參考資料
日本企業獲得澳大利亞礦山的稀土權益.人民網.2023-03-09
稀土元素.百科
特朗普放話想和俄羅斯達成稀土協議,但離開中國依舊無法提煉.澎湃新聞.2025-02-26
海底采礦.百科
和中國分庭抗禮?日本要開采海底稀土.觀察者網.2025-07-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