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2級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蒲亞霖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綜合性科學期刊《Scientific Data》(IF5y=8.7) 發表題為“The first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lappet moth Trabala vishnou (Lepidoptera: Lasiocampidae)”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成功構建并發布了栗黃枯葉蛾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為該類群的比較基因組與系統進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栗黃枯葉蛾Trabala vishnou (Lefèbvre, 1827) 隸屬于鱗翅目枯葉蛾科,廣泛分布于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枯葉蛾科昆蟲成蟲因其卓越的擬態能力而聞名—靜止休憩時形態和顏色酷似一片枯葉,具有典型的擬態多樣性。其幼蟲俗稱“毛毛蟲”,體表密布剛毛,顏色鮮艷,具有較強的多食性,主要危害松科、殼斗科、楊柳科和薔薇科等多種重要經濟林木,時常不定期的爆發成災,短時間內將林木的葉片啃食殆盡,導致林木生長受阻甚至大面積死亡,造成巨大的林業經濟損失,嚴重威脅著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和森林生態安全。
本研究利用Illumina測序、PacBio HiFi測序和Hi-C測序等多種方法對T. vishnou進行深度測序,組裝得到25條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基因組,基因組大小為561.86 Mb,其中Contig N50達到20.67 Mb,Scaffold N50達到21.75 Mb,BUSCO評估顯示基因組完整性高達99.5%。最終通過整合de novo預測、同源預測和轉錄組數據得到的數據集,共注釋出12,895個蛋白編碼基因和1,630個非編碼RNA,其中11,694個基因獲得功能注釋。該成果不僅為枯葉蛾科昆蟲后續的比較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并為進一步揭示枯葉蛾科昆蟲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遺傳學證據,對深入理解該類群的系統演化歷史、葉形擬態的遺傳機制及食葉害蟲的綠色防控策略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組資源。
生命科學學院2022級本科生蒲亞霖為論文第一作者,2023級本科生晏天鑄為論文第二作者,青年教師高凱博士和趙海鵬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2022級研究生王浩然和2024級研究生楊杰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32300379)和學院本科生全員導師制經費的資助。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5-0545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