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劉松啟 劉瑤
“遇到有人突然暈倒,首先要判斷意識和呼吸,黃金4分鐘內開展心肺復蘇,存活率能提升50%以上!”7月4日,一場由赤壁市政協民宗委策劃,政協委員定愛珍、劉靄檬、盧敏聯合主講的CPR急救特訓營,為在場人員送上了實用的急救技能指南。這是赤壁市政協立足“展示委員風采、傳播政協聲音、架起連心橋梁”打造的特色品牌“委員講堂”的第19期專題活動。市政協主席宋慧宇、副主席王精華、部分政協委員及機關干部參加活動。
活動現場
“應急救護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生死時速’。”市政協委員、紅十字會應急救護講師劉靄檬以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拉開序幕——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約54.4萬,其中80%發生在公共場所或家中,而院外搶救成功率不足1%。“掌握急救技能,就是為生命多上一道保險。”劉靄檬委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應急救護的核心原則:“先救命后治傷、先重傷后輕傷、先搶后救”,并特別強調“黃金四分鐘”的關鍵意義。
隨后,市政協委員定愛珍、劉靄檬、盧敏圍繞“包扎止血”展開分組實操教學。“之前總覺得包扎是護士的事,今天才知道,普通人掌握正確方法也能救急!”政協委員吳紅萍一邊跟著練習,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鞏固理論測試知識點。
活動現場
最受關注的當數“心肺復蘇(CPR)”和“海姆利希急救法”。定愛珍、盧敏委員現場搬來人體模型,從“判斷意識與呼吸”“呼救并請求幫助取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確認按壓點進行胸外按壓”到“開放氣道、人工呼吸”,每一步都親自示范。劉靄檬委員講解操作要點,反復提醒大家注意動作規范,“錯誤的手法可能加重傷者的損傷,必須精準!”
活動現場
理論講解結束后,講堂轉入實操環節。會議室里,政協委員們圍住2個人體模型。大家兩兩一組,輪流上陣:“雙手交疊,掌根緊貼胸骨,身體垂直下壓……”“小朋友被異物卡喉時,要站在背后,雙臂環抱其腰部,快速向內上方沖擊……”
“剛開始按壓力度不夠,定愛珍委員認真糾正我的姿勢,還提醒我按壓后要觀察患者面色是否好轉。”鐘瓊委員感慨,“以前總覺得急救是專業人員的事,今天才明白‘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不是口號,而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保命技能’。”現場學習氛圍熱烈,委員們紛紛建言:此類實用技能培訓需持續拓展覆蓋面,多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讓更多群眾掌握“關鍵一招”,切實將急救能力轉化為守護生命的“全民底氣”。
市政協主席宋慧宇高度評價本次委員講堂的創新實踐,指出“理論+實操”的教學模式精準契合群眾需求,既是一次“干貨滿滿”的技能傳授,更是一場“溫暖人心”的愛心傳遞。她強調,委員講堂作為市政協特色履職品牌,要開發更多“聽得懂、用得上”的實用內容,更要以互動式、體驗式、情景式等多元形式打破“單向灌輸”,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同頻共振,發揮委員講堂暖民心、聚同心的紐帶作用,書寫“人民政協為人民”的溫暖篇章。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