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張俊 張曉英)“快看!有人噎住不能呼吸了,咋辦?”近日,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鎮南成村的小廣場上,長江職業學院醫藥護理學院學生韓俊鋒突然捂住喉嚨、漲紅著臉蹲了下去。這逼真的窒息模擬瞬間點燃了全場——孩子們踮起腳尖,小手如雨后春筍般高高舉起,稚嫩的呼喊聲此起彼伏:“我知道!從后面抱住!”“要用力壓肚子!”這一幕,拉開了該校大學生暑期實踐隊為鄉村兒童定制的“生命安全必修課”的序幕。
在為期一周的“三下鄉”活動中,長職五育坊實踐服務隊的10名隊員將專業急救知識化作鄉村孩子的“安全錦囊”。他們創新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化教學”模式:隊員扮演傷員倒地,孩子們化身急救員爭分奪秒演練心肺復蘇;繃帶在稚嫩的手腕間穿梭,三角巾包扎法在互相協作中變得嫻熟;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口訣“剪刀石頭布”,通過真人演示深深刻進腦海。
主講人黃佳的教具包里塞滿了“秘密武器”:用飲料瓶改造的“人工呼吸訓練器”,畫滿卡通圖解的自制手冊。孩子們輪流上臺,在大哥哥大姐姐手把手的指導下,急救知識從抽象概念變為可觸摸的技能。“我學會了給妹妹包扎!”10歲的留守兒童鄭陳娟自豪地展示著手臂上的繃帶結,“要是爺爺干活受傷,我也能幫忙了!”
該團隊在調研中發現,南成村70%的兒童由祖輩照料,老人急救知識普遍匱乏。隊長熊靈琪展示了他們的長期藍圖:已開發出適配鄉村場景的“兒童安全守護十二課”,涵蓋用藥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應急包扎等模塊。未來3年,團隊將建立“急救知識種子庫”,培訓鄉村教師掌握核心課程,讓安全教育的根系在鄉土深處蔓延。
當大學生們踏上歸程,孩子們向著中巴車呼喊:“下次還來教我們救人!”車窗內,隊員蘭星語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新的靈感——有孩子問“觸電的木頭人怎么救”,這成了下期防觸電課程的新課題。急救知識正從高校課堂流向阡陌之間,化作孩子們緊握的“生命之盾”。這些播撒在鄉野的安全種子,終將在某刻破土成蔭,為猝不及防的意外撐起守護生命的“保護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1日 第03版
作者: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張俊 張曉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