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頻繁糾錯」會耽誤孩子,可沒人告訴你孩子做錯了該怎么辦?
想讓孩子改正錯誤并保持好行為,真正有效的方法就一個:
找到錯誤行為的正確做法,然后一強化。這是耶魯育兒中心教授提出的理論。
家長要明白,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模仿,越小的孩子越這樣。
孩子的腦子里有強大的鏡像神經元,通過觀察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來自我修正。
你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你說100遍他都改不了,可如果身邊有人經常那么做,他很快就學會了。
就拿收拾玩具來說,你批評、懲罰孩子,他可能開始收拾,但你不吼了,他又扔那兒了。
可如果他有個愛收拾玩具的好朋友,在人家里玩過一兩次,他就會模仿,自然而然在家也開始收拾了,這就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一旦孩子主動收拾一次玩具,哪怕收拾了一點兒,你要表揚,這樣孩子下次就會做得更好,從收拾一件變成收拾一半。
為什么這個方法比糾錯、批評管用?你想一想,能接受批評、反思改正,這是多高級的能力?別說孩子了,成年人都做不到。
而且,管這部分高級認知的額葉,差不多到 25 歲才能成熟。
從心理行為上來說,如果孩子的學習全靠別人說“你這不對、那錯了”,他的自學能力會越來越差,注意力會從怎么做好事變成怎么不被批評,時間久了,糾錯就成了父母的責任。
家長不催孩子怕孩子沒時間觀念,怕他磨蹭、拖延,可總被盯著糾正的孩子,不僅改不了錯,還會變得又懶又笨。
因為孩子覺得反正做什么都錯,要么不做,要么不用心做,他不是真要這樣,可表現出來就是這樣。
家長想幫孩子,可家長想過嗎?你看重孩子的主動性,可頻繁糾錯會澆滅他的自驅力,心理學上叫降低自我效能感,靠說教推動孩子進步,沒什么用,還搞得家長又累又焦慮。
所以,該怎么做?把 80% 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做得好、做得對的地方,也就是錯誤行為的正確做法上。
比如:上學忘帶書,別使勁批評,下次帶全了就使勁表揚;鞋子亂扔不批評,擺好的時候就表揚;出門磨蹭可以催但別指責,下次出門快就拼命表揚。
剩下 20% 的精力用來關注和糾正關鍵錯誤,也就是得短時間改過來的問題,就三種:
一是涉及安全的,哪怕打罵也要馬上改;
二是涉及道德品性的,比如:打人、偷東西、撒謊;
三是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像大量吃糖、凌晨不睡覺,而不是少吃兩根青菜、半碗飯這種。
批評少了,關鍵問題上的批評才更有用,一旦發現孩子改了一點,就表揚、給正向獎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