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戰軍是四野的前身,再往前則是東北民主聯軍。東野12個野戰縱隊,按照實力和資歷是有區分的,最先成立的5個縱隊明顯更強,即一縱、二縱、三縱、四縱、六縱。這五支部隊都建立于1946年,屬于王牌軍;其他7個縱隊,則是分兩批建成,遼沈戰役勝利后又改編為12個軍,入關打平津戰役。
部隊是鐵打的,但往往指揮員會半路換人,在東北我軍尤其常見。東野12個縱隊,只有二縱司令劉震地位最穩固、任期最長。從1946年9月二縱成立起他就是司令員,直到解放戰爭后期改編為39軍,他還是首任軍長,延續之前的任職經歷。東野首批五個王牌縱隊的司令員,除了劉震外都換過人,為什么劉震卻“雷打不動”呢?
軍事能力強、仗打得好是一個方面,背后其實還有更重要的隱性因素,幾乎誰也動不了劉震的位置。歸根到底,這就要說實力強悍的東野二縱,到底是一支什么部隊了。
二縱的前身,是新四軍第3師,1945年秋季由黃克誠從蘇北戰場帶過來的。黃克誠大將在抗日戰爭期間,本來擔任八路軍344旅政治委員,后來部隊南下編入了新四軍建制,番號改為第3師。所以東野二縱便追溯到了八路軍344旅,而這個115師的主力旅,紅軍時期就是紅十五軍團。
紅十五軍團是紅軍最后建立的一個軍團,在紅軍后期論實力及規模,都屬于一流軍團,并且納入了中央紅軍建制。該軍團包含兩個部分:老鄂豫皖紅25軍,以及陜北當地紅軍。謝子長、劉志丹先后離世,所以陜北紅軍缺少頂級將才,紅十五軍團便由原紅25軍的干部主導,徐海東出任軍團長。當然在抗戰爆發后,他也就成了八路軍344旅的首任旅長。
紅25軍“山頭”非常強,跟其他隊伍接觸少,大部分官兵只聽徐海東的命令,甚至令115師師部都感到撓頭。按說人民軍隊里,這樣的“刺頭”部隊很罕見,但礙于該部強大的戰斗力及團結性,加上特殊的歷史原因,首長們能理解344旅的實際情況。徐海東因為身體不佳,1938年8月不得不離開了指揮崗位,如果他沒有經歷那么多傷病,344旅旅長幾乎不可能換人,很容易指揮不靈。
雙紅一名將楊得志成為了344旅代旅長,但干得時間不長。而政委黃克誠則是徐海東之后,344旅真正的骨干人物,他本是彭總紅三軍團出身,歷史上跟徐海東的部隊沒什么關聯。憑借管理能力和鐵面無私的人品,黃克誠慢慢在344旅成功立威,成為新的當家人,但他屬于“特例”,別人很難復制。
這樣就比較清晰了:不管這支部隊怎么演變,最好還是由老鄂豫皖25軍的干部執掌,才能確保隊伍團結,持續打好仗。本來在黃克誠以下,有兩個這樣的領軍人才:一個是劉震,另一個是韓先楚。然而韓先楚跟黃克誠有治軍意見上的摩擦,抗戰中期鬧得不歡而散,從此韓先楚再沒回到老紅25軍體系。
劉震就不一樣了,他的素質比較全面一些,在新四軍第3師一路當到了副師長,進入東北后,也是該部僅次于黃克誠的角色。黃克誠非常看好劉震,繼續進行重點培養。單單論帶兵打仗的能力,劉震超過了老上司黃克誠,所以1946年二縱建立時,黃克誠發揚風格退居幕后,力挺劉震擔任了首任縱隊司令員,黃克誠則主抓根據地和后勤建設工作。
如前文所述,東野二縱因為歷史原因,其“成分”中紅25軍占比太高了,需要老人壓陣;而劉震的指揮表現、戰績又沒什么可挑剔的,野司便一直讓他帶這支王牌軍,比同時期其他縱隊司令員的任期都要長。東北再沒有哪支部隊,有二縱這樣的特殊背景,指揮員們都可以比較自如地調動。劉震建國后出任了空軍副司令,55年獲得上將軍銜。他跟韓先楚,是老紅25軍體系僅有的兩名開國上將,都很厲害。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