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正在沖刺期,而圍繞國企的一系列考核、容錯機制的改革,是關鍵之一。
今年多場國家會議指出,要推動國資出資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核、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
再加上此前一些省市出臺了容錯的具體措施,這讓不少想要大干一場的國企和領導都興奮不已。
不過,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容錯機制不斷推出的背后,必然有收緊的一面。正如近幾年中央一邊加大對地方化債的支持,一邊嚴控債務新增。
國企容錯機制這事也是一樣的。根據部分媒體的報道以及我們的調研,今年的國資LP審計考核比往年要嚴格得多。
容錯的口子放寬
嚴格審計也來了
經營,好壞不能憑感覺,自然要考核。做投資,是個高風險的活動,考核更不能少。對國資LP的審計早些年就已經開始了。
2018年以來,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制度逐步建立。近幾年國資的監管也不斷加強,尤其是涉及投資領域的。
雖然政策鼓勵發展新質生產力,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但是另一方面國有資產流失又是國資LP不得不正視的。
特別近些年,傳統發展模式越來越乏力。以招商為例,過去是以土地為杠桿,目前這種模式越來越不靈了。以投帶引是個好辦法,合肥、蘇州等就闖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不過,受到的限制頗多。只說一點,大家就明白。產業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會計處理不同。基礎設施資產是按照成本計量,確認為城投的「固定資產」。可是,如果產業基金投資,所投的項目一旦出現虧損,這筆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股權投資」或是「金融資產」就將會被核銷,并且體現在利潤表上的虧損。點這里,資產臺賬層層穿透
國有資產必須保證增值和保值的強制要求,是一條底線。這讓地方國企和相關領導都十分謹慎。
有國企老總告訴小明,原以為今年政策層面的容錯空間不斷擴大,考核也會松一些,沒想到比往年更加嚴格。
目前,各地國資陸續迎來新一輪審計,且拿到國資LP資金的VC/PE,也需要穿透進行審計。
風險投資本來就是高風險,很多問題并不好回答,如何應對審計,一直都是個大難題。有人甚至直言,最近,全員都在處置風險,感到壓力山大。
然而,這可能僅僅只是開始。未來,監管還會更嚴格。
此前,國家公務員局官方網站發布公告,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名即將開始。其中,證監會辦公廳(黨委辦公室)等機關部門、稽查總隊、北京證監局等直屬/派出機構參加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擬招錄331名具有法律、會計、財金、計算機等相關專業背景,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職級的專業監管人才。人數創近五年第二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參加證監會招錄的部門中出現了稽查總隊的身影,而在去年證監會錄用公務員的公告中,并沒有稽查總隊。
《旗幟》曾刊發的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署名文章——《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展現新氣象取得新突破》指出:「支持國有企業大膽試錯,著力當好發展實體經濟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
試錯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嚴監管,不然很容易如脫韁的野馬,出大問題。
成功,源于專業
專業才敢下重注
這幾年,合肥作為風投之城,一直受到大量關注。有人一番回顧后,得出結論:跟著合肥政府炒股,都財務自由了!
2007年,合肥市拿出了全市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押面板,投了京東方,最后賺了100多億;
2011年又拿出100多億押半導體,投了長鑫、兆易創新,又贏了,上市估計浮贏超1000億;
2019年,又拿出100億賭新能源,投蔚來又贏麻了。同年,歐菲光被蘋果踢出產業鏈,營業額從500億跌到150億以下,股價從20塊跌到4塊多……合肥出12億救了它,登上華為大船,讓歐菲光迎來了困境反轉機會。
△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官微
2021年9月,合肥買入歐菲光的價格是6.22塊/股。3年之后的今天,歐菲光漲到了17.64塊。隨著股價暴漲,合肥政府悄悄撤退,有人測算,合肥6.22買入,14.58開始賣出,起碼賺十幾個億。
「以投帶引」的合肥國資平臺產投模式,還讓其產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合肥還是一個中國中部名不見經傳的城市。當年,合肥全市GDP僅1000億元,在全國位列58名,與許多其他省會城市相距甚遠。然而,2021年合肥GDP進入「萬億俱樂部」,晉級為「新一線城市」。
×月×日,××率隊赴安徽省合肥市,學習考察該市在強化科技創新、壯大新興產業、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里面的×可以填入無數字樣,因為近些年合肥市太熱門了,大家都想學習合肥的風投模式。
很多人用「賭」「押寶」等詞形容合肥國資。虞愛華則指出,準確地說,合肥不是「風投」是「產投」,不是「賭博」是「拼搏」,賭博是有今天沒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贏明天,賭博靠的是手氣,拼搏靠的是手藝。
事實上,它是建立在一套科學分析和運作機制基礎之上的。「以投帶引」的合肥國資平臺產投模式,已形成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的鏈條,其中有著多重風險控制關卡。如最關鍵投資決策環節,招商部門推薦項目后,會有專業團隊評估投資可行性,對于體量大、技術先進、專業性強的項目,會更大范圍地借用外腦論證和把脈問診。
為了能與企業在一個頻道對話,合肥從市領導到普通招商人員,都在深入學習研究產業投融資政策、行業發展報告、上市企業招股等各種與產業相關的知識。合肥的政府招商團隊從上到下都投行化、專業化,一個基層的招商員都具備全產業鏈知識。戳這里,讓客戶找得準、引得來、留得住
合肥產業投融資的成功絕不是單靠運氣。蘇州、深圳等同樣如此。有膽的背后是有識…
容錯,不等于免責
國企不可掉以輕心
回到開篇提到的國企容錯機制。近期從中央到地方都頻繁強調國企容錯機制的出臺、完善與落實。
在探索容錯率上,四川、安徽等地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容錯率。以四川成都高新區為例,針對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基金等不同階段、不同類別的基金,設置了20%~80%不等的容虧率,為國有企業放開手腳賦能。
深圳市發布的《深圳市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公開征求意見稿)》提出,深圳將在未來三年內構建萬億元級的政府投資基金群,進一步支持一級市場的發展。除了耐心資本之外,深圳此次的行動方案還提到了「大膽資本」。
隨之而來的,是關于容錯機制「濫用」風險的討論。
不少人擔心,如果沒有完善的監督與評估機制輔助,那就有可能出現機制漏洞,造成「容錯」的濫用,需要警惕。所以,不難理解審計會加嚴了。
雖然相比之前,現在的條件要寬松得多,但容錯不代表免責。里面仍然有諸多的細節需要完善。說個最簡單的點,同樣是政府的投資公司,新加坡淡馬錫模式下,會根據投資組合的長期表現,給予投資管理團隊績效獎金,數額與公司整體的財務表現掛鉤,而且還會為高級管理者提供股權激勵。將業績與投資管理團隊的切身利益綁定,會讓員工更有動力。而這一塊,各地地方國企還十分的欠缺…
事實上,不止投資業務。早在2015年,「容錯」這一帶有整治色彩的詞匯就開始逐漸進入主流視野,2016年《人民日報》11 版更是以接近一個整版的篇幅集中報道了各地正在推進的容錯機制,其中重點回溯了湖北模式,「作為全國首個以地方立法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省級條例,《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條例》已實施一月有余,其中提出建立的容錯免責、糾偏和責任追究機制成為關注焦點。」
從那時候到現在,應該說,取得了不少進展,制度不斷完善,但仍然還有大量提升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