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每當我們說到裁員,打工人的平行世界里,總有兩種不同的故事在發生:
一種,就是讓人聽了唏噓感慨搖頭的本土版:黑心民企為了逃避賠償與員工斗智斗勇,想盡辦法讓員工死心離開的,或者某國企通過降薪降崗等方式變相逼迫員工離開的故事;
還有一種,則是常被人津津樂道,甚至經常因裁員而出圈的外企版:跨國公司裁員“N+3”,“N+6”,還有長達數月的“緩沖期”薪資、職業轉換輔導等,總之“壕無人性”。
于是,很多人在高度點贊外企的裁員福利時,也會問這個問題:
外企,為何愿意為裁員“不計成本”的支付分手費?
是因為500強“財大氣粗”、還是老外“人傻錢多”,抑或在發揚超越商業的人道主義光輝,對員工貢獻的“最后的認可”?
也許有部分原因,但在商言商,如果我們這樣簡單的理解這些行為,那就低估了這些縱橫全球市場百年的商業巨頭們的能力了,實際背后包含多個方面的深度商業考慮與權衡。
接下來,我們來好好捋捋外企如此“不計成本”的裁員背后的幾大原因,相信看完之后,你一定對此會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能更客觀的看待這個事情,更冷靜的接受它。
01
有一天(我是說萬一哈)....... 你的老板用很悲傷的語氣告知你這個“艱難的決定”(a tough decision) ---- 你不幸進入了本輪裁員名單時,你可千萬不要急著怨恨老板,也不要歸結到所在BU的業績不好,甚至懷疑你的能力不夠。
真相很可能是,這次裁員與你、你的老板、甚至中國區CEO都沒有關系。
你的去留,這個時候,并不是由坐在你辦公室樓上的管理層決定的,而是由那群千里之外,坐在紐約華爾街、倫敦金融城里,手握億萬資金的分析師和投資者決定的。
裁掉你,尤其這種“不計成本”的大手筆裁員,更多可能是來自演給資本市場的秀決定的。
而你和你的同事們,雖然很不幸,但卻只不過是這場秀的“祭品”。
在資本市場的語言里,我們叫Peter還是Mary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被一個冰冷的代號所代表著,他就是“Headcount”(HC 雇員人頭數)。
對于只看利潤的投資者們而言,HC是衡量一家企業運營效率最關鍵的“負向指標”之一。
人越多,意味著薪酬、福利、辦公室租金等運營成本(OPEX)越高,而在他們眼中,一個賺錢的企業,就該用最少的人員配置,創造出最高的利潤來。
所以,當一家上市公司面臨增長放緩、利潤下滑的壓力時,最快、最立竿見見效的“應激”手段,往往并不是研發一款顛覆性產品(因為周期太長),開拓一個新市場(因為風險太高),而是開啟一次大規模裁員。
“XX公司宣布全球裁員10%,以提升運營效率,聚焦核心業務。”
這樣說得很漂亮的新聞,你是不是經常聽到,在員工聽來是bad news(壞消息)的事,但在華爾街們聽來,卻可能是“天籟之音”。
因為那將意味著公司運營成本快速下降,未來的利潤率會更好看,消息發布的當天,公司股價應聲上漲,是不是再常見不過的劇本?
02
你是否還會問,既然在降本,為何還要支付N+3、N+6這樣高昂的賠償金?這豈不是反而增加成本?
這里就要說點專業的了,博主在咨詢公司的財務后,才知這屬于財務報表里的典型的“魔法操作”。
這筆巨額的裁員賠償,在會計處理上,會被歸入一個特殊的科目——“重組費用”(Restructuring Charges),這個科目屬于“非經常性損益”(Non-recurring item)。
所謂非經常性損益,通俗點說,就是這筆錢是一次性的、非正常的開支,是為了公司更好的未來而進行的‘特別’花費,其目的在于讓投資者們相信花這筆錢,不會影響公司核心業務的長期盈利能力。
那么,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就可以在他們的估值模型里,將這筆一次性的巨額費用剔除,然后基于裁員后更低的運營成本,去計算一個更樂觀的、未來的長期盈利預期(Future Earnings)。
結果就是:財報上出現了一筆巨大的“一次性虧損”,但股價反而因為“長期利好”的預期而上漲。
于是,這筆N+3的錢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公司用它,把一個“長期的人力成本問題”,巧妙地轉化成了一個“一次性的財務處理問題”,把一個壞消息,成功的包裝成了一個好故事,再講給華爾街聽.......
03
很多被裁員工感到委屈的和不解的是:明明自己的業務在健康盈利,中國區業績甚至全球第一,仍然被裁了?
這里就聯系到高層的決策邏輯了,做裁員決策時,集團CEO看的可能根本不是你一個中國區的業績地圖,而是全球業務的戰略總地圖。
你的業務線,在中國區也許是“現金牛”,但從全球視角看,它可能是一個正在萎縮的、不符合未來戰略的“明日黃花”的組成部分,那就無力影響總部的決策:砍掉整個“過時”的業務線,將資源全部投入到代表未來的新業務上。
這個決策做出后,就像推土機一樣無差別地碾壓過來,縱使你所在的區域團隊表現如何好、盈利如何高,也只能接受夷為平地的結局。
而那筆看似“不計成本”的賠償金,很大可能不是從中國區的利潤里出的,它來自全球總部為“戰略重組”設置的專門的預算池。
而中國區在執行裁員時,只不過是在執行一項來自更高維度的指令,只需扮演好“最佳雇主”的角色就好,自然顯得“慷慨”而“大方”。
04
這就是裁員背后的資本邏輯。
所以你的被離開,無關個人優劣,無關團隊功過,甚至無關人情冷暖,只不過是一行冰冷的、服務于資本意志的商業運算而已。
遠在萬里之外的我們,充其量是這張宏大表格里的一個統計數字,財務模型里的一個變量而已。
所以,進入外企,就像進入一個資本制定的游戲規則里,如果想清楚了這點,那在遇到裁員時,就盡量不要內耗自己,倒不如學學資本的思考:
我的價值是什么?我的風險在哪里?我的下一步,該如何實現個人ROI(投資收益)最大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