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城區街頭熱鬧起來。市內各大酒店主動放低身段,走出大堂、擺上一個個方格攤位,曾經高端宴席上的精致菜品,如今以親民價格走入街頭。
“我們發現城區一些餐飲店有迫切的外擺需求。”6月底,在聽到餐飲企業的呼聲后,鄂城區迅速聯合市商務局、市烹飪酒店行業協會,確定了“餐飲外擺”的具體方案。7月3日,鄂城區城市管理執法局即為相關酒店送上《臨時外擺許可證》。截至目前,城區已有16家大中小酒店獲發此證。
促消費從來不是一句句口號,而是一場場落在地頭、貼近街邊、端到餐桌的實際行動。
而在城市治理的傳統敘事中,“城管”二字往往與“取締”“清理”“整頓”緊密相連。鄂城區這場“逆向操作”不僅是管理思維的轉向,更是為行政裁量權構建科學的容錯機制,那些精確到平方米的遮陽棚尺寸、精心設定的時段限制,本質上是用“微創手術”代替“一刀切”的治理規則,是想盡一切辦法,把煙火氣點燃、把人氣聚攏、把消費提起來。
16∶00-19∶00的“黃昏特許”,不是簡單的時間切割,它既避開居民休息的靜謐時刻,又精準捕捉下班人群的消費潮汐。這種對城市呼吸節奏的把握,巧妙破解了市場管理中常見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困局,是治理與民生之間,順暢溝通、了解燃眉之急,而后做出的及時對癥之策。
每家餐飲店最多設置2個3m×3m的遮陽棚,方寸之間是精心計算的“可控之地”——既滿足商家基本經營需求,又不侵占行人通行權;既能形成市集氛圍,又避免連片擁堵。這種“微創手術式”的空間拓展,是城市文明將適當的無序轉化為有機的活力。
30天周期、可延期申請,2個工作日極速審批等靈活要素,打破嚴進寬管的傳統慣性。意味著政府開始接納不確定性作為治理的常量,這種彈性管理、特事快辦的思維,是構建韌性城市的關鍵基因,是城市在秩序與活力之間找到動態平衡的支點。
升騰著煙火氣的遮陽棚,用制度創新釋放出各種潛能:對管理群體,解開了多做多錯的心理枷鎖;對市場主體,培育出越規范越自由的契約精神;對市民社會,培養了參與即治理的公共意識。多些這般“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細功夫,城市才能真正獲得對抗經濟周期的免疫力,激發更多消費活力的乘數效應。(曹彥)
來源:鄂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