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直新聞消息,2025年7月初的華盛頓,美日印澳四國外長齊聚一堂。表面是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但真正牽動四國神經的,卻是聯合聲明中宣布啟動的"四方關鍵礦產倡議"。這看似宏大的合作計劃,核心目標直指一個痛點——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而這場會議的背景板,正是中國自4月4日起對7種關鍵稀土元素及其衍生磁鐵實施的出口管制。
稀土之爭絕非突然爆發。早在今年4月美國對華加征高額關稅后,中國依據《出口管制法》迅速作出反應。釤、釓、鋱、鏑等中重稀土相關物項被納入管制清單。政策一出,國際稀土供應鏈頓顯緊張。美國財長貝森特隨后公開表達焦慮,坦承中國對美稀土磁鐵出口"仍未恢復到4月初水平"。這場圍繞"工業維生素"的博弈,讓美國嘗到了貿易戰中的苦果。
稀土(資料圖)
中國并非簡單關上出口大門。知情人士透露,中方采取了"六個月寬限期"的動態評估機制,每半年根據國際形勢與供需關系調整政策。企業需提交詳盡的生產數據、最終用途說明甚至廠房照片等核心信息,才能申請出口許可。這套組合拳,將商業信息申報與許可證審核掛鉤,被外界形容為以"商業機密換通行證"的反制策略。
四國華盛頓聚首看似團結,實則暗流涌動。日本曾飽嘗中國稀土供應受限之苦,談判中不愿輕易接受美國塞入的"毒丸條款"——即以犧牲對華關系換取關稅優惠。印度雖與美國的貿易談判相對順利,但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之一,其更看重市場開放與技術引進,對聯合圍堵中國興致有限。這種分歧在會場外顯露無遺:30至40家四國企業代表聚集美國國務院商討供應鏈多元化,恰恰暴露了核心矛盾——倡議雄心與現實能力之間的鴻溝。
華盛頓(資料圖)
四國并非首次嘗試擺脫中國稀土依賴。美國十多年前已提出供應鏈多元化目標,但至今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技術壁壘:中國數十年積累的稀土精煉技術形成難以撼動的優勢。美國與其他國家即使手握礦源,也難以復制中國的分離提純工藝。行業專家指出,建立替代供應鏈至少需3至5年,短期內各國仍需依賴中國供應。
四方機制將走向何方?7月9日美日、美印貿易談判期限迫近,預計協議終將達成。日本作為美國盟友,雖不滿美方施壓要求增加國防開支,甚至推遲了年度部長級會議,但戰略同盟的基石依然穩固。然而關鍵在于,這些協議能否真正撬動稀土的供應格局?當美國財長反復表達焦慮,當四方會談聲明憂心忡忡地提及"過度依賴某一國家損害國家安全",答案已不言自明。
稀土(資料圖)
稀土博弈是中美戰略競爭的一個縮影。四國倡議的雄心映襯出當下無可奈何的依賴現實。中國通過出口管制的精細化管理,展現出對關鍵資源的掌控力與戰略定力。未來無論是六個月一次的動態評估,還是企業信息申報機制的嚴格執行,都表明中方早已筑起應對之墻。
供應鏈的轉移非一日之功,技術的高墻更需時間攀越。當華盛頓的會談落幕,真正決定棋局的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產業淬煉的硬實力與時間沉淀的壁壘——這一課,美日印澳還需細細咀嚼。稀土之爭的閥門,終究握在擁有全產業鏈優勢的一方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