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這“寶”不是看年齡,是看狀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寫過:“一個家的根基,不在房子多大多新,在里頭的人是不是齊心,是不是有股向上的勁兒?!?深以為然。
見過太多家庭,日子不算富裕,可父母樂樂呵呵,子女踏實肯干,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也見過一些家庭,存款不少,房子夠大,就因為父母過了五十還拎不清,家里雞飛狗跳,再好的條件也架不住內耗。
真的,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從不是窮,是父母到了年紀,還陷在這幾種狀態里——自己不痛快,身邊人也跟著遭罪。
一、 總把“我為你好”掛嘴邊,攥著子女的人生不放,愛成了“枷鎖”
小區里的趙阿姨,今年五十六,兒子都結婚三年了,她還天天往兒子家跑。
早上七點準時敲門送早餐,嫌兒媳做的“沒營養”;兒子想換工作,她哭天搶地,說“現在的鐵飯碗丟不得”;連小兩口周末想出去玩,她都要打聽“跟誰去、去多久、住哪”。
前陣子兒子忍無可忍,搬去了丈母娘家,趙阿姨天天坐在小區門口哭,說“養了個白眼狼”。
這讓我想起《戰國策》里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可這“計深遠”不是把子女捆在身邊,是讓他們學會自己飛。
老話也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五十多歲的人,該明白子女有自己的路要走,哪怕是彎路,也得他們自己走一遍。你攥得越緊,他們跑得越遠;你把“愛”變成“控制”,家就成了讓人想逃的牢籠。
二、 渾身是“怨氣”,見誰都抱怨,把家變成“負能量場”
我二姨就是這樣,五十出頭,每天不是抱怨我姨夫“沒本事”,就是罵我表哥“不孝順”,連小區保潔阿姨掃得慢點,她都要叨叨半天。
家里永遠彌漫著一股低氣壓,我姨夫下班寧愿在車庫待半小時,也不愿早點上樓;表哥結婚后,除了過年幾乎不回家,說“聽我媽說話,頭疼”。
有次我勸她:“日子過得去就行,別總往壞處想?!?她白我一眼:“你站著說話不腰疼,我這日子能好嗎?”
《菜根譚》里說“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可滿身怨氣的人,看誰都不順眼,說出來的話像刀子,扎得最親的人最疼。
老話也講“家和萬事興”,這“和”字,先得有和氣。父母整天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家里哪還有喜氣?子女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想喘口氣,結果更堵心,這樣的家,誰待著不難受?
三、 對自己“破罐子破摔”,不愛惜身體,也不規劃晚年,成了“拖油瓶”
同事老周的父親,今年五十八,煙不離手,酒不離口,勸他少喝點,他說“人活一輩子,圖個痛快”;讓他去體檢,他罵“咒我死呢”。
去年冬天突發腦溢血,搶救過來后半身不遂,老周夫妻倆輪流請假照顧,工作丟了半條命,積蓄也花得差不多。
他父親躺在病床上還發脾氣:“都是你們沒照顧好我!” 老周背地里跟我說:“我不怕我爸老,怕他這樣‘作’——他不愛自己,最后全得我們扛著。”
這讓我想起《黃帝內經》里的“上工治未病”,人到五十,身體就像用了多年的機器,該保養就得保養。
老話也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父母來說,這“本錢”不僅是自己的,也是子女的。你把身體搞垮了,自己遭罪不說,子女既要出錢又要出力,日子怎么能輕松?更別說有些父母,手里有倆錢就瞎造,到老了一分存款沒有,還一身病,這不是給家庭挖坑嗎?
其實啊,父母過了五十,最好的狀態就三個字:“放、松、穩”。
放,是放開子女的手,相信他們能走好自己的路;
松,是松開心里的結,少點抱怨,多點接納;
穩,是穩住自己的身體和心態,把日子過得踏實,不給兒女添堵。
家是啥?是累了能歇腳的地方,是難了能抱團的地方。父母拎得清,家里就少點雞飛狗跳;父母心態好,日子就多些歡聲笑語。
這跟窮富真沒關系——就算家里沒多少錢,父母明事理、身子骨硬朗,子女干活都有勁;可要是父母陷在糟糕的狀態里,再厚的家底,也經不住折騰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