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是所有“打生長激素”的孩子都缺激素
許多家長以為,只有“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才適合用生長激素治療。實際上,并非如此。
除了生長激素缺乏癥外,醫學上還有幾種**“非缺乏”但也適合治療的情況**,例如:
特發性矮小癥(ISS):激素正常,但原因不明,身高低于同齡人;
宮內生長遲緩(SGA):出生體重、身長低,但兩歲后仍未“追趕”;
特納綜合征、慢性腎病導致的生長障礙等。
這些孩子即使激素水平正常,醫生也可能建議規范使用生長激素。
二、特發性矮小癥(ISS)最常見
ISS是指:
無家族性矮小;
無明顯疾病;
生長激素刺激試驗結果正常;
但身高始終低于同齡兒童第3百分位以下。
此類孩子使用生長激素后,年增長速度可顯著提升,而且整體治療安全性良好
三、關鍵在于“骨骺未閉合”和“早發現”
是否適合用藥,關鍵取決于骨齡是否仍有發育潛力;
治療越早,生長空間越大,療效越好;
一旦骨骺閉合,生長激素也無法幫助繼續增高。
四、治療是否納入醫保?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將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納綜合征等診斷納入醫保;
ISS和SGA等適應癥則因地區不同可能需自費,建議咨詢當地醫保政策。
五、總結
孩子矮小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即使激素分泌正常,也有可能通過醫學干預提升身高。
如果孩子長期身高落后、增長緩慢,建議盡早前往正規醫院內分泌科評估,不要盲目等待“晚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