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郭培友先生的《詩詞三十六法淺析》(28)中,“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一手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這種手法不僅僅局限于詩詞創作,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和智慧。它教會我們如何在有限中尋找無限,在無言中表達深意,在留白中發現生命的美好與可能。?
留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時,能夠以一種豁達而勇敢的心態去迎接未知。讓我們明白,生活的空白并不是缺失,而是充滿無限可能的畫布。它鼓勵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生活的起起落落,在每一次的停頓中尋找新的契機和希望。?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留白是一種尊重和信任的體現。它給予他人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感受、去表達。讓每一次的交流都成為一種心靈的共鳴,而非單向的傾訴。留白讓我們的關系更加緊密而和諧,讓我們在彼此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共同繪制生命的畫卷。?
在情感的表達上,留白賦予了我們一種含蓄而深沉的力量。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情感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和夸張的表達。有時候,一個溫柔的舉動、一個關切的眼神,就足以傳遞千言萬語。留白讓我們的情感更加真摯而動人,讓愛在心與心之間靜靜流淌。?
我們希望通過此文,讀者能夠領略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獨特魅力,并將這種智慧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讓我們一起在生活的留白處,尋找屬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留白之處,生命之光?
張慶明
在郭培友先生的《詩詞三十六法淺析》(28)中,“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一創作手法恰似一束光,照亮了藝術與生活的交界處。它不僅是詩詞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詩詞中的留白,實際上映射了我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在無聲處聽驚雷,在無字處見真章。
一、留白,是與不確定性共舞的勇氣
詩詞中的留白,往往誕生于創作者對未知的敬畏。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并未直言戰亂的殘酷,卻通過“山河在”與“草木深”的矛盾,讓讀者自行填補“人不在”的空白。這種未竟之言,恰似生活中那些未解的謎題。我們無法預知明天的風雨,卻能在留白處種下希望。這種勇氣,是面對失落時的自我安慰。當考試失利,我們可以在留白處告訴自己,一次的失敗不能定義未來;在感情受挫時,留白處的安慰是,時間會治愈一切。接受生活的不確定性,或許正是我們成長的起點。
二、留白,是讓他人參與生命共創的慷慨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魅力在于,它將解讀的權力交給讀者。張明新的《村夜》以“月明籠薄塵”描繪鄉村的靜謐,卻在“有犬吠歸人”處戛然而止。歸人是誰?是遠行的游子,還是晚歸的勞動者?每個人都能在留白處找到自己的答案。生活中亦是如此。當我們向他人敞開心扉,邀請他們參與自己的故事,生命的圖景便因多元的視角而愈發豐富。當我們分享自己的經歷,留白的地方就是讓聽者代入自己的情感和經歷。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與他人連接的方式。”留白,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成全。
三、留白,是為意義生長預留的呼吸空間
劉慶霖的《草》以“燎原天下火,是爾夢編成”收尾,將革命的烈火與野草的堅韌融為一體。這里的留白,不僅是對先烈的致敬,更是對當代人精神傳承的期許。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常被意義的匱乏感困擾?或許答案就在于:不要急于填滿所有空白。就像庭院需要留白才能種花,人生需要留白才能孕育夢想。作家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寫道:“我們必須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即使人生充滿荒誕,只要我們愿意在每一個停頓處播種意義,生命便能在縫隙中綻放。
四、留白,是對自我與他者邊界的溫柔經營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本質,是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微妙關系。詩詞中的留白,既是對自我表達的克制,也是對讀者想象力的尊重。生活中,這種邊界感尤為重要。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可以通過留白,給予彼此足夠的空間。就像在與人交往時,我們不必將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感受都傾訴出來,有些話點到即止,反而能給對方更多的思考空間。正如冰心所言:“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留白不是冷漠,而是以溫柔的距離感,守護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聯結。
五、留白,是情感表達的深度與溫度?
在情感表達中,留白尤為重要。直白的表達往往顯得淺薄,而含蓄的留白卻能讓情感更加深沉。就像寫情書時,與其直白地說“我愛你”,不如寫“今晚的月色很美,讓我想起你”,讓對方在留白處感受那份細膩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當我們對朋友表達關心時,不必夸張地訴說自己的擔憂,而是通過細微的舉動和簡短的話語,讓對方在留白處體會那份真摯。情感的深度,往往藏在那些未言明的細節里。
六、結語:在留白中找到生命的力量?
“言有盡而意無窮”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的智慧,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姿態。它教會我們,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可能性,在孤獨中擁抱他人,在意義的空白處種下希望。正如一棵參天大樹,它的根系深藏于泥土之下,卻在每一次沉默的呼吸中,為枝葉輸送著生命的汁液。愿我們都能在生活的留白處,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留白
?江天渺渺空白處,時間悠悠情未了。?
青石雨來尋故事,古巷人過聽風謠。?
針腳牽月皆入夢,鬢絲藏情滿心橋。?
留白生花寫歲月,希望深深映碧霄。
作者簡介:張慶明,泰安市政協原副主席,泰安市原一級巡視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