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宗智 張清直
7月9日下午,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首場高端對話會聚焦“全球挑戰下的文明交流互鑒”,多位中外學者分享洞見。
中華智慧:包容互鑒,共育未來
人類文明從狩獵采集、農耕、工業演進至信息智能時代,始終面臨兩大核心命題:“如何向自然獲取資源”與“如何溝通共處”。當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全球人員往來與文明交流頻次激增,世界人民相互了解的意愿空前強烈。在此背景下,深化文明互鑒、尋求共同成長之道顯得尤為重要。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表示,中華文明自古便以開放包容著稱,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發展,儒釋道相互融合即是明。
他舉例說,“所謂文明沖突,是指彼此邊界明顯,產生碰撞。而中華文明長期擁有著良好的交流狀態,比如我國禪宗內部有南、北宗派系之分,但是兩者之間仍保持相互認可,形成諸系并存的格局,體現出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展現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當今世界面臨著一系列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全球性挑戰和問題,這些挑戰和問題依靠任何國家都很難獨自面對和單獨解決,世界各國唯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才能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和文明已經因應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而結成一個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共同體。
溫海明呼吁借鑒中華傳統智慧,推動文明之間的和平互動,減少沖突。“回到我們的傳統文化,比如說《易經》就是陰陽兩種力量不停轉化,我們要傳遞和平的、良善的聲音。建立一個美好的家園,共同成長,生生不息,這是人類應該努力的方向。”
互鑒之道:覺悟與實踐并重
“物相雜,故曰文”,文明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和創新的基本特征及規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朱子學會副會長朱人求以“軸心時代的學習之道——孔老夫子跟柏拉圖的隔空對話”為題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互鑒的重要性,強調了學習的必要性,特別是對中華文明和西方哲學的學習。他表示,學習一在覺悟,即理解文明的根本和宇宙人生的道理;二在實踐,即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實現個人德行的成長。
朱人求認為,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成為君子或圣人,以及在文明交流中尋求互補和共同進步。在他看來,“中國哲學家是‘求道’,不斷地學以致道。仁道是道路、是方法,但也是我們最高的文化理念、文化理想。西方柏拉圖的世界要‘求真’,求理念的‘真’的世界,所以這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不同,代表兩種不同思想的范式。”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孫磊探討了中華文明遺產對現代國際法的啟示。從晚清時期國際法觀念的轉變到中華文明元素融入現代國際法體系,從康有為的“天下大同”理念到廖平、宋玉林的經學觀點,在她看來,現代國際法應由多元文明共同書寫,中華文明的仁義、公法正義和禮制應成為國際法的倫理和文明基礎。
全球文明倡議:深植于儒家思想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文化理念,為中華民族提供了關于文明的和諧共存、平等對話、交流互鑒、共同繁榮的重要智慧。阿根廷羅薩里奧國立大學講師羅西奧·蘇珊娜·里烏斯表示,全球文明倡議深植于儒家思想。“比如說‘和而不同’、‘仁’等。中國并不將其觀點強置于他國,而是促進共同發展道路的探索,這種價值觀將會被全人類所接納。這種基于儒家思想的方式和思想在全球文明倡議中得以充分體現,也體現了中國力量。”
她直言,“我們不能脫離傳統,必須深刻地理解傳統的價值和相關性。中國向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價值體系,我們得以更有效地打造和平共處的大同世界,我們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尊重人類的尊嚴、共同的價值觀的追求,同時開展對話,這就是文明實現價值的典范。”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