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來廈繁殖的“最美小鳥”栗喉蜂虎,會往來于廈門和金門之間,同金門的“伙伴”有交流,這是記者昨日從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的。
能夠得出這結論,是因為科研人員在栗喉蜂虎身上安裝了“小書包”——衛星跟蹤器。這也是我國首次給栗喉蜂虎安裝上無需回收的國產衛星跟蹤器,相當于給它們裝上了GPS。
“‘小書包’首批回傳數據顯示,在被研究的栗喉蜂虎中,有9只頻繁往來于廈門和金門之間,形象點說,這9只栗喉蜂虎每天在廈門五通和金門慈湖之間‘通勤’。”栗喉蜂虎研究項目負責人、海洋三所副研究員吳福星介紹。
背上“小書包”的栗喉蜂虎。
那么,怎么判斷廈門是夜宿地、金門是交流點呢?栗喉蜂虎的打卡點給出答案。“小書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記錄栗喉蜂虎的點位。科研人員發現,從傍晚開始,它們的點位落在廈門,此后數小時內,位置也基本沒有變動。結合現場觀測情況,就能確定它們在廈門夜宿,“監測數據證明,廈金的栗喉蜂虎家族是有交流的。”吳福星說。
據介紹,今年4月至6月間,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陸續給20多只栗喉蜂虎背上“小書包”。這些“小書包”將持續工作,科研人員也會綜合分析數據,研究栗喉蜂虎在廈門的準確分布、生活習性、具體遷徙路線、對廈門保護區棲息地利用的忠誠度等課題,為下一步栗喉蜂虎保護區由區域保護向物種保護擴展,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延伸
來廈栗喉蜂虎越來越多
2011年,經廈門市政府批準,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設立。該片區嚴格實行保護區域全封閉式管理模式,確保栗喉蜂虎順利繁衍。
數據顯示,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2023年栗喉蜂虎騎馬山保護區內親鳥(雛鳥的“父母”)繁殖數量保持在200只以上,在五緣灣濕地公園栗喉蜂虎覓食區,在遷徙前聚集于此的栗喉蜂虎達到3000只以上。
每年10月栗喉蜂虎離廈后,及次年3月栗喉蜂虎來廈前,保護區工作人員都會幫忙打理它們的“家”——由于舊巢穴有氣味,來年返廈的栗喉蜂虎不一定愿意再用,所以,趁著它們“不在家”,工作人員會用自來水清洗,再用土回填和翻新巢穴。
回填用的原生土,是全風化花崗巖。它含沙量較高,松緊度合適,便于栗喉蜂虎挖洞,又能防水、保暖。根據栗喉蜂虎的習性,工作人員還在保護區內種花、筑水塘,豐富昆蟲食物的種類,增加昆蟲數量,讓鳥兒“吃得好”。
雄性栗喉蜂虎向雌性栗喉蜂虎投喂蟲子。(本報記者 黃嶸 攝)
它們的巢穴深約1米
栗喉蜂虎喜歡在崖壁上筑巢。保護區內,一面幾近垂直的厚土墻就是它們安家的地方。保護區工作人員段道清介紹,它們的巢穴直徑五六厘米,深約1米。
科普作家、國內資深觀鳥愛好者及推廣者朱敬恩介紹,栗喉蜂虎崖壁筑巢,就好比人住在洞穴中。一方面,巢穴越深,環境就越涼爽、干燥和舒適。另一方面,較深的巢穴,可以避免其他動物在家門口探頭探腦,鳥兒的安全得以保障。
揭秘
怎么讓它們背上“小書包”?
第一步:凌晨布網 繁殖中后期開始捕捉 將人為干擾程度降至最低
凌晨3點多,天還沒亮,在騎馬山一帶,科研人員已開始工作了。騎馬山位于栗喉蜂虎在廈的主要繁殖地——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內。“栗喉蜂虎還沒集體出巢時,我們就得著手準備。”吳福星介紹,他的研究方向是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生態學,也是這次栗喉蜂虎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給栗喉蜂虎裝跟蹤器,捕捉到它們是第一步。因此,科研人員在保護區內架設鳥類環志普遍適用的霧網,在部分鳥穴的洞口設置巢口陷阱,等待栗喉蜂虎“入甕”。出于對鳥兒的保護,此番,科研人員在鳥網的材質、網眼大小,甚至是鳥類捕捉的時間上都經過了仔細斟酌。比如,將捕鳥的時間定在6月,即栗喉蜂虎繁殖的中后期。
“鳥兒對人類活動較敏感,如果察覺到繁殖地周邊有威脅,就可能棄巢,進而導致繁殖失敗。”吳福星說。中后期,意味著栗喉蜂虎在“蓋房子”和“育后代”方面已耗費較多精力,繁殖行為相對穩定,棄巢再造的可能性較小,“捕捉工作對它們的干擾程度也降低許多。”
科研人員給鳥兒測量數據。
第二步:檢查體重
成為研究對象要先上秤 體重不夠會被“拒收”
清晨5時許,如口哨般清亮的叫聲穿過微風——栗喉蜂虎睡醒了。
有些睡眼惺忪的“小迷糊”一頭撞進科研人員布設的網中。科研人員緊鑼密鼓地進行下一步工作:有人負責把小鳥從網中帶出來,有人負責測量、記錄和安裝跟蹤器。
“設備和繩子相連,從鳥兒的腿部往上套,最終固定在鳥兒腰背部。”吳福星說,一眼看去,跟蹤器就像“小書包”。
雖說此次研究的樣本是隨機的,對栗喉蜂虎的雌雄、年齡等沒有要求,但體重不達標的鳥兒不行。當天,科研人員捕捉到的一只鳥兒就因體重太輕,沒能背上“小書包”。
吳福星介紹,一般來說,跟蹤器的重量為鳥類體重的3%至5%時最佳,體重太輕的鳥兒可能不堪重負。所以捕捉到栗喉蜂虎后,要測量它們的體重。怎么給鳥兒稱體重?吳福星透露,把塑料瓶剪成兩截,把鳥兒放進瓶里使其不能逃脫以后,再放到電子天平上稱量。
讓栗喉蜂虎背“小書包”,還要看它們配不配合。“我們做鸻鷸類研究時,有的鳥兒心臟會‘怦怦’跳,緊張得不行;也有的不斷掙扎……”吳福星回憶,還好,這次參與研究的栗喉蜂虎都相對“文靜”。
“此前,栗喉蜂虎監測主要靠人工完成。受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限制,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夠明晰。大家只知道鳥兒主要在哪活動,但它停留多久,主要在這個地方干什么,還需探索。”吳福星說,“鳥類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年’為周期。通過研究,我們將有幸窺見栗喉蜂虎完整的生命周期。”
鏈接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屬鳥類,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的羽毛顏色艷麗——喉部呈栗紅色,有黑色過眼紋,翅膀和背部為綠色,尾翼是藍色的,飛行時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黃色的,在陽光照耀下,全身會閃爍著金屬般艷麗的光澤。
栗喉蜂虎的飛行技術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飛行、滑翔、懸停、急速回轉和仰俯等高難度動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蟲和蒼蠅等為主要食物。栗喉蜂虎主要生活在東南亞一帶。每年4月前后,部分種群會北飛繁殖度夏,直至9月、10月離開。
延伸
“小書包”有啥特點?
●更輕
指甲蓋大小
重量1克多
“早些年,鳥類的‘小書包’有幾十克重,后來更新迭代到幾克,現在更輕,為研究小型鳥類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吳福星介紹道。此次研究栗喉蜂虎所用的跟蹤器,橫截面面積只有1平方厘米,就是人的指甲蓋大小;重量1克多,即1個回形針那么重。
●更快
無需再次捕捉
數據自動回傳
不僅是大小,設備的精準度及其數據讀取的便捷性也在提升。此前,跟蹤器主要通過光敏定位,誤差范圍最高可達百公里。回收數據時,還需再次捕捉到那些背著“小書包”的鳥兒——將設備取回實驗室,通過特殊連接線再進行數據讀取與下載。
如今,跟蹤器已能通過衛星信號記錄栗喉蜂虎的飛行軌跡,直接以無線網絡的形式回傳數據,無需再次捕捉鳥兒,定位誤差僅幾十米。“我們在騎馬山附近安裝了信號接收器。鳥兒飛至接收器范圍內時,數據信息就能自動回傳。”吳福星說。
●更久
能保存一年
至兩年的數據
別看跟蹤器個頭小小,它的容量卻很大——能儲存一年到兩年的數據。也就是說,就算栗喉蜂虎離開廈門,信號接收器無法接收信息,數據依然能夠儲存在“小書包”里,待來年4月,栗喉蜂虎飛抵廈門保護區時再讀取。
(本組文/廈門日報記者 羅子泓 本組圖/海洋三所 提供(除署名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