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程序員小李最近陷入了一場“頭痛噩夢”。每天對著電腦工作10小時后,他的后腦勺和頸部開始持續鈍痛,嚴重時甚至蔓延到太陽穴,伴隨惡心和失眠。起初他以為是“用腦過度”,靠止痛藥硬撐,直到某天加班時突然眼前發黑、手指發麻,才被同事緊急送醫。醫生診斷:頸源性頭痛,根源竟是長期低 z z 頭引發的頸椎退變!
小李的遭遇并非個例。據中國疼痛研究會統計,約80%的頭痛與頸椎病變相關,這類頭痛被稱為“頸源性頭痛”。它并非大腦本身的問題,而是頸椎退變、肌肉勞損或神經受壓后,刺激頭部神經引發的疼痛。數據顯示,我國頸源性頭痛患者已超2億,且呈現年輕化趨勢,30歲以下患者占比近40%。
典型癥狀自查:
- 疼痛部位:從后腦勺、頸部向上蔓延至頭頂、太陽穴或眼眶;
- 疼痛性質:鈍痛、脹痛或緊箍感,非搏動性;
- 伴隨癥狀:頸部僵硬、肩背酸痛、手臂麻木、頭暈惡心;
- 誘發因素:長時間低頭、久坐、受涼、睡眠姿勢不當。
四大“元兇”正在摧毀你的頸椎
頸椎退變:
長期低頭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盤壓力激增,引發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這些病變可能壓迫頸神經根或椎動脈,導致頭痛、頭暈甚至腦供血不足。肌肉勞損:
頸部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形成“筋膜粘連”,引發無菌性炎癥。這種疼痛常被誤認為“落枕”,但反復發作會逐漸加重。神經卡壓:
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從頸椎發出,若因椎間盤突出或小關節錯位被壓迫,會引發后腦勺刺痛、跳痛,嚴重時伴感覺減退。不良習慣:
“手機脖”“電腦脖”已成為現代人通病。研究顯示,低頭60度時頸椎承受壓力達27公斤,相當于頭頂6歲兒童!
小李曾嘗試街邊按摩店,結果疼痛加劇。醫生警告:頸椎按摩需謹慎!
- 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強行按摩可能引發腦梗;
-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按摩可能導致癱瘓;
- 非專業手法可能加重椎間盤損傷。
科學治療方案:
- 輕度疼痛:熱敷、紅外線理療、頸椎牽引(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 中度疼痛: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肌肉松弛劑;
- 重度疼痛: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脈沖射頻調控等微創治療;
- 康復訓練:每天進行“米字操”“頸部對抗訓練”,增強肌肉力量。
若頭痛伴隨以下癥狀,需警惕顱內病變:
- 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
- 頭痛時視力模糊、肢體無力;
- 夜間痛醒或晨起加重。
頸椎健康,關乎生命質量! 從今天起,放下手機,挺直腰板,給頸椎一個“喘息”的機會。你的每一次正確姿勢,都是對未來健康的投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