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各地救市政策密集出臺,降首付、降利率、松限購、退稅補貼……然而細品之下,這場轟轟烈烈的救市行動,卻暗藏著近乎明牌的陽謀。
政策天平正發生著清晰的傾斜,二手房市場正被系統性犧牲,一切指向一個核心目標,力保新房市場。
表面上看,政策對一二手房似乎一視同仁,但仔細想想,就知道差別有多大了。
首當其沖是首付比例,新房與二手房之間,有著著難以逾越的門檻。很多城市,新房首付最低可至15%,而二手房則死死卡在20%、30%甚至更高。
這5%-15%的差距,對掏空六個錢包的剛需而言,就是一道決定性的鴻溝,真金白銀的差異,粗暴地將購買力推向了新房。
再看利率,銀行對二手房的區別對待幾乎毫不掩飾,不少城市,新房可享受政策允許的最低利率,而二手房貸款利率則明顯上浮。
當購房者計算月供時,這零點幾個百分點的差距,經年累月就是數萬甚至十數萬的額外成本,政策引導資金流向的意圖,不言自明。
稅費減免也幾乎被新房市場獨占,契稅補貼、購房消費券、財政獎勵……這些真金白銀的利好,絕大多數明確限定為購買新建商品住房。
二手房交易者只能望“補”興嘆,默默承擔著更重的交易成本。
為什么要如此區別對待,答案直指地方財政,土地出讓金。
二手房交易,地方財政的主要收益是相對有限的交易稅費,而新房的背后,是龐大的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運轉、基建投資、公共服務維系的核心支柱。
當土地財政模式難以為繼,地方債務壓力山大之時,確保新房銷售、從而維持土地市場的基本熱度,成為地方無法回避的生存選擇。
2023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滑超過20%,多個土地財政大省收入腰斬。與此同時,地方償債壓力進入高峰期,一端是收入銳減,一端是剛性支出壓頂,救新房、穩土地市場,已成為維系地方運轉的當務之急。
而保新房,更深層的是在保市場主體,那些深陷困境的房企。
新房銷售直接關系到開發商的回款速度與生存能力,只有新房賣得動,開發商才能回籠資金償還債務、支付供應商款項、完成保交樓的任務,避免系統性風險蔓延。
二手房交易再活躍,其資金也基本只在個體房東與買家之間流轉,難以解開發商的燃眉之急。
于是,政策鏈條清晰呈現,保新房銷售 → 穩開發商現金流 → 完成保交樓任務 → 維持行業基本穩定 → 最終保障土地財政的可持續性。
在這個邏輯閉環里,二手房成了被“戰略性犧牲”的一環,它的流動性被壓制,價值被變相稀釋,只為將有限的購買力資源,集中輸送給新房市場。
陽謀之下,購房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選擇困境。
政策明晃晃地引導著買新不買舊,選擇二手房,意味著更高的上車門檻、更重的持有成本、更窄的政策支持空間。
普通家庭面對實實在在的經濟賬,很難不被推著走向新房售樓處。
短期內,這種保新棄舊的政策導向恐難有根本逆轉,只要地方財政對土地收入的依賴不減,只要房企債務風險尚未完全出清,新房市場就仍將是政策托舉的核心。
但對于整個市場而言,這種非對稱的救市策略,其副作用正持續累積, 二手房市場長期冰封,將極大削弱房地產市場的整體流動性,阻礙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置換鏈條斷裂,新房市場終將失去源頭活水。
真正的解決辦法,或許在于逐步降低對土地財政的深度依賴,探索更可持續的地方財稅模式。
但這一切,皆非朝夕之功。
當下,陽謀已明,牌局已定,政策以犧牲二手房為代價力保新房的路徑清晰可見。
作為普通個體,無論是持房者還是購房者,看清這張明牌,理解其背后的邏輯與無奈,或許是我們在時代浪潮下,做出更清醒選擇的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