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客戶端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行政令,將對日韓等14國輸美產品加征25%至40%關稅,生效時間推遲至8月1日。這一舉措讓東亞經濟格局瞬間緊繃,而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世界和平論壇上的一席話,更是在國際輿論場激起千層浪。
特朗普這次對盟友下手,其實是他“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從2025年7月7日公布的征稅清單看,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在亞洲的傳統盟友,卻被列為首批加稅對象。按照美方說法,這是為了消除貿易逆差,但明白人都知道,這背后藏著更深層的戰略意圖。美國想通過這種方式,迫使日韓在中美博弈中選邊站隊,配合其所謂的“印太戰略”。可特朗普沒想到的是,他這一棍子下去,反而讓中日韓三國看到了團結的必要性。
特朗普(資料圖)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論壇上直言,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中日韓應該聯合起來。他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從經濟角度看,三國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對美貿易依賴度都不低。日本汽車、韓國半導體,這些產業在美國市場占了很大份額。特朗普一加稅,日韓企業的利潤肯定會受影響。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三國能加強內部合作,比如推動自貿區建設,擴大區域內貿易,就能減少對美市場的依賴。
其實,中日韓三國的合作潛力早就擺在那兒。2003年,三國就簽署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明確了在經貿、投資、環保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方向。這些年,雖然三國關系時有波動,但合作的基礎還在。比如在能源領域,三國可以共同開發新能源,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在科技領域,中日韓在半導體、電動車等產業都有各自的優勢,完全可以聯合起來,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鏈。
不過,要實現真正的團結,三國還得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就拿韓國來說,尹錫悅政府之前主動遠離中國,想把經貿重心轉向美國,可結果呢?拜登政府不愿意簽自貿協議,特朗普上臺后更是直接加稅。韓國這才發現,靠美國不靠譜,還得靠自己。現在李在明政府剛上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尋求與中國和日本加強合作。
特朗普(資料圖)
日本這邊也面臨挑戰。石破茂政府雖然同意承擔10%的基礎關稅,但特朗普還是不滿足,繼續施壓。日本企業為了規避關稅,已經有不少去美國設廠,可這也帶來了產業空心化的風險。鳩山由紀夫就建議,日本應該加入亞投行,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擴大與中國和韓國的合作。
再看中國,作為三國中最大的經濟體,在推動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已經對日本民眾試行免簽政策,促進人員交流。在科技領域,中日韓可以在東南亞國家建立合資企業,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這些舉措不僅能促進三國經濟發展,還能增強區域內的凝聚力。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看似是在打壓日韓,實際上卻給中日韓三國敲響了警鐘。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單打獨斗已經行不通了,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應對外部壓力。2025年APEC會議將在韓國舉辦,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三國可以借此機會,加快推動自貿區建設,擴大區域合作,為東亞的和平與繁榮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特朗普(資料圖)
總的來說,中日韓團結不僅是經濟上的需要,也是戰略上的必然選擇。特朗普的做法雖然短期內會給三國帶來陣痛,但從長遠看,這或許能成為三國深化合作的催化劑。只要三國能放下成見,攜手共進,就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