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開展多輪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工作,在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中不斷提升新產品研發能力和專業化生產水平。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實施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等,持續推動制造業技術改造,以傳統產業為重點支持加快“智改數轉網聯”,統籌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傳統產業展現迭代躍升的全新態勢。
2025年5月3日,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繁陽鎮,一家水泥生產企業的超大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近年來,該公司以“雙碳”戰略為引領,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示范項目。中新社發 肖本祥/攝
高端化發展成效顯著。瞄準關鍵共性技術供給瓶頸,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特種與綠色紡織化學品、特種泵閥等產業共性技術取得突破。在機械、鋼鐵、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深化實施產品質量分級評價,提高基礎產品和整機裝備可靠性,形成一批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持續實施消費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積極開展品牌培育,形成了一批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工業企業品牌。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連續9年達到93%以上,中國制造產品的品牌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
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進。不斷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數字技術在制造業大規模普及應用,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加速擴面提質。數十家鋼鐵、食品等傳統領域的企業入選數字領航企業實踐案例。截至2024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品和解決方案供給提檔升級,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達到150多家,鋼鐵、石化等領域的解決方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綠色低碳水平全面提升。聚焦鋼鐵、石化、建材、有色等重點產業,加快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累計完成對3萬余家企業的國家專項節能監察。建設重點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碳達峰碳中和”公共服務平臺、工業數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探索構建重點產品碳足跡基礎數據庫,加快提升低碳技術服務能力。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焦化工序、高爐工序等主要生產工序能耗指標持續降低。重點產業綠電使用比例不斷增加,2023年全國電解鋁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達到24.4%,綠電鋁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
融合化發展取得積極進展。推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加速創新,擴大新型基礎設施的覆蓋范圍,推進前沿技術廣泛滲透到紡織、服裝、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并與之深度融合,全生命周期管理、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不斷涌現。一些龍頭企業通過深化戰略合作,從單一產品供應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轉型,為用戶提供工程總包、運維管理等增值服務。一些裝備企業建立了遠程監測平臺,實現在線狀態監測、故障預警與數據互聯互通等功能,顯著提升了服務響應效率與設備管理水平。
詳見:https://mp.weixin.qq.com/s/HBM-ZxgXC05q2_elnZtO2A
來源:來源:求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