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迪雅終于又出書了,距離我出版她的《溫迪雅訪談》和《溫迪雅日記》,過去了整整27年。這27年她的人生歲月輾轉了多少回?眼前的這本《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給出了答案。上世紀90年代,我出版《溫迪雅訪談》、《溫迪雅日記》時,溫迪雅是央視《東方之子》主持人,5年間采訪過300多位各界名人,特別是她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高強度的采訪香港的社會名流,成為主持人最為高光的時刻。那個年代的《東方之子》,是央視天花板級別的名牌欄目,主持人是聚光燈下的寵兒,如果換今天新媒體的說法,絕對的超級頂流。可誰都沒有想到,90年代末正當紅的溫迪雅,會選擇急流勇退,赴英倫求學深造,開始下沉為一個普通的留學生。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命運使然,命運的河流何時拐彎,自有其內在邏輯。雖然20多年前,沒有現在流量爆炸式的變現機會,但憑她擁有的資源和影響力,形成的文化資本價值,還是有許多機會的。這個她不會不明白,但她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隱退,去追隨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標。
1997年采訪金庸
采訪成龍
人生方位的轉向,會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需要周期性心理調適才能平衡。《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書中,溫迪雅選擇并命名為四個內容指向,“人生是一場尋找理由的旅程,當愛已成為日常,瑣碎的生活,生命在路上。”人生之態度,情感與生活,都是日常視角下變化調整的心態與過程的重要支點,基本可以看到20多年溫迪雅的日常與真實的生活狀態。我認識的27年前的溫迪雅,如果超越萬眾注視的熒屏,其實生活中的小溫就是一個低調樸實知性的鄰家女孩。所以她從央視出走后,沒有改變,只是換一個環境、換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正是溫迪雅的低調,當年我決定為低調的小溫出書,在我不斷的催促下,終于在她出國留學前夕,出版了《溫迪雅日記》和《溫迪雅訪談》,前者屬于其內心感悟與個人化表達,后者是職業性記錄。這兩本書也為小溫告別央視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人生痕跡。現在,《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的出版,恰好接續上了27年流走的時光歲月。
書中寫到的不少事件和場景,我也是參與者和見證者。小溫在英國留學的初期,她和她的先生kim(那時候還是男友),策劃了不少與國內廣電系統的專業交流和培訓合作項目。Kim先生是威斯敏斯特大學的老師,還是廣電業界資深的策劃人。上世紀90年代,國內電視臺才開啟專題和娛樂節目策劃制作,基本都從Kim極高水平的專業培訓中獲益。我曾經在2000年,應邀與央視、湖南衛視、四川衛視、江蘇衛視一起,去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做學術交流。當我們從機場出來,Kim忙前忙后把我們行李搬上車,我們一度誤以為是小溫請來的搬運工人,當小溫給我們介紹Kim后,我們都慚愧不已。溫迪雅一口氣連續修完兩個碩士后,她開始轉型。2005年,她應邀回國內發展,出任海南某地產集團的副總,這個集團正在開發建設海口一個規模不小的人工島。從媒體到地產,職業、身份的轉換不謂不大,她依然能很快適應,很好的融入新的工作環境。我還專程去海口看望他們全家,此時的溫迪雅沒什么變化,依然是一個樸實的鄰家女孩的氣質。在海口工作多年后,隨著女兒長大,她決定再次移居回英國。她告訴我,他們會搬到倫敦邊上的海濱小城布萊頓定居,買了一個在家中能看到大海的老式公寓,把自己徹底隱入到蕓蕓眾生之中。她多次邀請我能抽時間去英國感受這個老公寓的魅力,因為在2000年我們去倫敦交流時,都不愿意去住賓館,而是多人擠在她倫敦市中心的king’scross老公寓中,晚上聊天的興奮勁,一直沒有忘卻。可惜我到今天都沒能成行去布萊頓,可她又要搬家了,會搬去英國一個寧靜的鄉村別墅,過更加寧靜自然的生活。
溫迪雅近照
在布萊頓生活了大約10多年,陪伴孩子長大,每天生活的有規律,也很有節奏。做飯、遛狗、散步、游泳,有時會出去短途的旅行,日常得很徹底。為了偶爾滿足自己中國人的胃,還會做韭菜盒子,做各種在中國都是比較地方化的食物。日積月累,結識了一些當地的朋友,會參加下午茶,還有一些跟藝術有關的party。差不多5、6年前,她開始畫畫,沒有功利性目的,主要是滿足童年時曾經有做畫家的夢想。想不到畫的還不錯,不少朋友喜歡,就更有熱情繼續畫下去,多次參加藝術沙龍展覽,還有一些特定的藝術節邀請她參展,隔三差五也有人買她的畫。近幾年,小溫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命名為“小溫的有氧花園“,把她多年來關于朋友、友誼、藝術、讀書、烹飪、旅行等感受和體驗,通過自然的筆觸娓娓道來,如晨霧中的大海、陌生人的微笑、深夜的一行詩,都充滿著生命之氧,我們讀著也感到親切和溫暖。其實踐著加繆的人生判斷:“推石上山這場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實一顆人心。”小溫27年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逐漸修煉出一個健全的心理格局和生命氣質。
我們雖然相隔萬里之遙,小溫每次回國,都會盡量在上海停留,我們總會見上一面。自然會聊到出書之事,2023年秋天,我把溫迪雅和她的書稿一并推薦給了出版人曹元勇先生,一晃二年過去了,元勇的盡心盡職,才讓我們今天能手握還帶著墨香的新作。數十年來,來來往往我們都曾有許多朋友,但回首一看,經過數十年時間的淘洗,剔除工具屬性的功利性友誼,純粹的友誼和朋友真的不多,亞里士多德說:”真正的朋友是另一個自己。”為此,我們都會為殘存的友誼倍加慶幸。
《每個人都得自己長大》,溫迪雅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25年出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