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孩子穿上這雙鞋,學走路能少摔跤!”當前,童鞋市場熱炒“機能鞋”“學步鞋”。商家宣稱,一雙“科技含量十足”的專業“學步鞋”能“減少摔跤”“矯正步態”,這讓不少家長甘愿為之買單。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學步鞋”何以備受家長青睞?這類熱銷產品到底是“玩概念”還是“真實用”?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市面上不乏商家以“科學育兒”“給孩子最好的”之名,將商品包裝成成長剛需。其背后,是被標價待售的“育兒焦慮”。(央視網)
高價“學步鞋”的營銷套路極具迷惑性,導致上當受騙的家長不在少數。商家精準捕捉家長“給孩子最好的”心理,通過“1/3彎折設計”“專利防滑技術”等看似專業的術語,將產品與兒童發育需求進行綁定。店員和客服則以“同齡兒童家長推薦”“專利技術”等為話術,再加上“減少摔跤”等效果承諾,讓家長產生“不買就是虧待孩子”的焦慮感。很多家長在“為孩子發育投資”的心態驅動下,即便價格高得離譜,仍選擇咬牙購買“學步鞋”。
“學步鞋”營銷套路的危害首先體現在家長為未經驗證的“附加功能”支付高額溢價,其實是交“智商稅”。對于市面上的“學步鞋”,有專家指出,所謂“科技含量”多為品牌自說自話,普通童鞋完全能實現相同的基礎功能。這種通過增加“科技含量”的方式抬高產品價格的營銷方式,一方面導致家庭育兒焦慮和經濟負擔加重,另一方面還可能使得一些家長因盲目追求高價產品而忽視兒童發育的個體差異。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營銷套路已形成一條“育兒焦慮產業鏈”。從“學步鞋”到“基因檢測查天賦”,商家將兒童成長各階段需求以及家長對孩子的無私之愛轉化為消費場景,并利用社交媒體實施再次營銷,讓不少消費者多次上當。比如,有機構將正常發育過程渲染成“需要干預的過程”,然后大肆推銷產品。這種成體系的“育兒焦慮營銷”正在扭曲育兒觀念,并刺激誘導家長進行過度消費。
就破解這類營銷套路而言,醫療機構應發揮專業優勢,為家長提供科學指導,用權威數據緩解育兒焦慮;電商平臺則應進一步完善產品準入審核,禁止商家使用“專為減少摔跤設計”等缺乏依據的宣傳話術。此外,提升消費者對營銷話術的辨識能力也至關重要。相關部門應強化科普宣傳,通過家長課堂普及兒童發育規律等科學知識,讓家長充分理解“摔跤是學步必經階段”“孩子學步有早有晚,家長不必焦慮”等育兒常識。
高價“學步鞋”的營銷套路,是育兒焦慮被商業機構利用的縮影。對此,唯有幫助家長普遍掌握科學育兒方法,同時以監管堵住營銷漏洞,方能杜絕親子之情被不良商家裹挾利用。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來源:中國人口報
文:唐傳艷(醫生)
策劃:楊利春
編輯:陳遠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