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北京“融鑄式”教育協作系列活動——京藏疆青蒙中學生科技夏令營在京開營。5地1000余名青少年開啟為期一周的研學之旅,感受高校文化氛圍和前沿科技的魅力。12日是科技營活動的首日,小營員們用過早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大巴車,懷揣著對百年高等學府的向往和期待,啟程前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參觀。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大巴車隊終于到達了今天的第一站——清華大學。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雷陣雨
走進北大清華,最先觸動我的是那份穿越百年的厚重與鮮活。北大的未名湖與博雅塔,藏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底氣。校園里,不同專業的學生圍坐暢談,從古籍訓詁到人工智能,思想的火花隨處可見。清華園則透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韌勁。荷塘邊的晨讀聲與實驗室的儀器嗡鳴交織,圖書館里伏案的身影、運動場上躍動的身姿,都在詮釋著對卓越的追求。
兩校氣質各異,卻同樣跳動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脈搏。我深切感受到:真正的大學,是讓每個走進來的人,既看見歷史的分量,更明晰未來的方向。
——馮惠宣(內蒙古科技大學實驗學校)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雷陣雨
從新疆來到北京,我有幸參觀了水立方、鳥巢和冰絲帶。這三座建筑的宏偉壯觀讓我震撼不已。水立方的藍色泡泡外觀充滿夢幻,鳥巢的鋼結構造型獨特而富有力量感,冰絲帶的靈動曲線則展現了現代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它們不僅是奧運場館,更是中國強大國力的象征。作為一名新疆學子,我為祖國的繁榮發展感到無比自豪。這次北京之行,讓我收獲滿滿,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努力學習、為家鄉爭光的決心。
——麥迪乃·買買提尼牙孜(新疆和田地區教育學院)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雷陣雨
在夏令營活動中,我有幸與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同學交換了禮物。我送給她的是一枚精致的故宮文創書簽,希望她能通過這枚書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而她送給我的則是一枚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紀念硬幣,硬幣上鐫刻著草原、駿馬等元素,展現了內蒙古的遼闊大地與獨特風情。
在見字如面環節,我展示了那枚來自內蒙古的紀念硬幣,向大家介紹了我的內蒙古朋友。經過今天一天的相處,我們更加了解了彼此,我們的友誼也在歡聲笑語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希望我的夏令營生活能夠充滿更多的幸福時刻!
——陳可馨(北京市第十五中學)
記者隨團直擊
“我也要考到北京來”
盛夏的清華園綠蔭荷韻,草木蔥蘢,景色格外迷人。營員們個個精神飽滿,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清華學堂、大禮堂、二校門、日晷等10余處標志性建筑,其中就包括學校早期的建筑群。大禮堂前坪上的日晷不僅是古代計時工具,還象征清華嚴謹治學、躬行實踐的精神傳承。晷盤雕刻著“行勝于言”中文版和拉丁文版,吸引了營員們的注意,大家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留念。
“通過導游老師的講解,我對清華大學‘行勝于言’的校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很多事情看起來不容易,但終究是要有人去做。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第二中學初二(1)班的何沫錙說:“清華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大先生,梁啟超、聞一多等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喚起億萬民眾投身救國大業,有的人還為此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這次參觀讓我樹立了一個目標,將來我要努力考到北京來上學,爭取考進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科技營營員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校園,參觀了宏偉的大禮堂、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歷史悠久的科學館以及充滿運動氣息的西大操場等,親身體驗清華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些充滿故事的地方,感受一代代清華人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精神。
“聽說我們剛走過的銀杏大道是眾多知名校友曾走過的標志性景觀?,尤其在落葉金黃的秋季,顯得更加美麗。”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玉樹海東分校初二(2)班學生央吉措吉告訴記者,走在這條許多名人曾經走過的大道,就是在追尋先輩足跡,緬懷他們的遺志,將來傳承好他們的精神。
北京學校精挑細選結對伙伴
記者了解到,在這次科技營活動中,北京市西城區、朝陽區和豐臺區多所中學參與其中,北京市第十五中學、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云崗中學、北京市錢學森中學、陳經綸中學分校等學校的師生們與青海、內蒙古等地的師生“結對共游”。
陳經綸中學分校特別安排了39名有科技特長及對科技感興趣的學生參加這次科技營活動,其中還包括近10名金鵬科技團的學生。這個社團的學生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VEX機器人世錦賽上獲得了分區賽亞軍。
“他們經常走南闖北打比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都很好。”該校黨委副書記田艷說,在選拔學生營員時,學校的首要條件是品學兼優,然后是對科技感興趣,與此同時還要有民族大團結大融合的意識,能夠主動和別人去交流交往。學校希望他們能夠展現首都青少年的風采,更能夠在活動中主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去盡力展現北京的文化,通過這次活動推動京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北京和內蒙古的文化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主要體現在歷史底蘊、地域特色、生活方式和語言文化等多個方面。對此,陳經綸中學分校初二(11)班學生李禮深有感觸。“在交流分享過程中,我為內蒙古的同學推薦了北京的雍和宮、北海公園等景點,我認為雍和宮傳統文化色彩濃郁,北海公園也很有特色,北海的形成和發展歷經金、元、明、清多個朝代,承載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和多民族的文化。”
“通過這次活動,內蒙古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還深入了解了北京同伴的學習和課余生活是怎樣規劃的,他們又是如何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的。孩子們從一開始有點靦腆,到熟悉之后的互換禮物、真誠交流,在增進彼此了解的基礎上成為了好朋友。”在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第二中學教師劉喜平看來,這次科技營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大家通過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同時還可以通過共同參觀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達到共學共進的目的。
共同上好“行走的思政課”
上午參觀清華,下午研學北大,中午品嘗北京烤鴨……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美味可口的烤鴨、濃郁的京味文化為營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很小時候和爸爸來過一次北京,從那時候就喜歡上了北京,喜歡上了北京烤鴨。”午餐的烤鴨為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玉樹(海東)分校初一(5)班的旦增措宗帶來了味蕾的享受,更喚起了她兒時的回憶。她說,回去后要把這次美好的體驗分享給家人和同學們。
下午的行程中,營員們來到了北京大學,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參觀了北大校史館、蔡元培像、百年講堂等景點,還在未名湖畔齊聲高喊“融鑄信念,點亮成長!”的口號,并與遠處的博雅塔合影留念。
在北京大學校史館,一枚枚舊徽章和幾份頗具歷史感的畢業證吸引了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玉樹(海東)分校學生江永卓瑪的注意,她和同學一邊認真閱讀上面的文字,一邊拍照學習。
在當天的參觀中,江永卓瑪和她在北京的好朋友李夢瑤形影不離。兩個人自從開營儀式認識后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李夢瑤是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云崗中學初二(4)班學生,她說以前就參觀過北京大學,在這次活動中她主動當起了小導游,和好朋友邊走邊交流彼此的參觀感受。
推薦旅游景點、特色美食,交流各自學校的課程設置、社團活動、生活情況,分享不同地區的人文文化……通過科技營研學活動,不僅拓寬了五地營員們的視野,很好地鍛煉了他們的個人能力,也讓他們領略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更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科技夏令營將組織北京學生與藏疆青蒙學生結對研學,繼續走進懷柔科學城、亦莊開發區等前沿科技場所,共同合作完成“智能城市規劃”“生態保護方案”等課題,引領學生沉浸式感受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
“小石榴”們
北京歡迎你!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趙艷國
編輯:蘇珊
校對:楊旭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